原理内容:高科技优先使用于非农经济,如工业生产成本低利润高,工业用地产出率高。在现行城市经济主导下,相对乡村农民,工业品物价高工资高,经济发达地区租金高,因而房价也高。农田经济难以适用机械化自动化,因而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农副产品中科技含量相对较少而成本高利润低,乡村土地产出率低,因而农民收入少,房价低。这就出现了工农差距、城乡差距。
从整体上理解人权,则城镇居民以岗位为生,乡村农民以土地为生,那么如何消除城乡工农差距平衡二大群体利益呢?虽然优先受惠科技发展经济的城镇、郊区的单位土地产出率较高,但整体而言,科技生产力发展标志着整个国家或地区单位土地产出率提高,即科技发展了,土地含金量也随之增高,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也应同步提高,因而土地上的建筑物价格及租金必然上涨。土地上的建筑物上涨后的利润经二次分配后,应通过农副品物价上调或者财政对乡村农民补贴发生转移。图中BP(房价)=Wa(月均工资)×CIP公式恰好在城乡工农差距的鸿沟线上,本课题就是要从CIP入手消除工农、城乡二大差距,即通过调节房价平衡图中的“工资/GDP”与“土地收益/征地补偿”关系。
至于城市居民间的贫富差距可从工资调整入手平衡,简单办法是提高中低层收入,并使之与房价同步增长,收入增长原理是贯彻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的国民收入分配原则,基本操作是推广完善社保、医保、教育和创业保障体系。
科技生产率提高了,GDP自然应增长,作为国民收入分配主要方式的工资也应增长,收入高了,购买力自然提高,作为衣食住行消费的龙头:房地产价无疑要增长。因为衣食温饱解决后,住行小康就是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住与房地产相关,行与汽车和路桥建设相关,再点缀于广场、花园和场馆建设就成了造城运动。造城运动中唯有楼市是人人都得参与而不能回避的,故房地产问题是牵一而动全社会的热点难点,是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龙头,楼价趋势无疑是牵涉小康目标和GDP稳步增长的关键,因而宏调一定意义上是调控房地产均价。楼价调控公式包涵着宏观调控的方方面面,目标是刺激消费实现高超消费。大力发展经济,实现高且超前的消费,恢复绿色GDP、劳动者工资、楼价为龙头的物价间的自然平衡关系并使之协调发展应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向。总之,房价、GDP、工资应成正比,所以政府、央行千方百计要维持房价稳定以维护整个国民经济稳定运行。
从图中可知,从CIP可得BP,通过调节CIP可消除城乡工农差距,通过工资与房价同步增长可抑制贫富差距,调控BP可维稳GDP。“三大”差距控制了,经济危机也就可消除。当然,下面将提到,不公平分配不公平交易、凯氏经济理论误导、市场经济信息测不准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三大原因,所以做好本课题的同时还要修正凯氏理论,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和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