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刚才有同学问,文王八卦的方位为什么完全跟我们现代的地理方位是相反的?实际上,也只是画法不同而已,东南西北代表的位置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我们愿意的话,也可以颠倒来看。东南西北是平面的,我们随便怎么转都可以,只不过呢,我们现代的地理绘图方式是来源于西方。奇怪的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东西好多都正好相反,思维方式也是如此,真有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感觉,从画图上来说也是如此。这也是很耐人寻味的东西。我们在座有雅兴的话,就这个问题进行比较文化学上的研究,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博士论文题目。
虽然画在图上的方位不一样,实际应用起来,东西南北并没有换方向,仍然是一样的。上面所说的八卦的方位,我们一定要记熟。
我们刚才说震卦代表东方,它还代表春天;离卦在南方,代表夏天;兑卦在西方,代表秋天;坎卦在北方,代表冬天。刚才也有同学说,还看到一种八卦图,上面是乾卦,下面是坤卦,左边是离卦,右边是坎卦,是怎么回事?那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所谓的先天八卦图。这个图实际上是宋代以后直到明代才形成的,因为邵雍一系的易学家们为了推行邵子的学术,就把这个八卦图安在伏羲氏的头上,并把它推崇为先天八卦图,反而文王八卦,这个正宗的周易八卦图变成后天八卦了。
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排列很漂亮,各卦也是对称的。上面是乾,下面就是坤;左边是离,右边是就坎,总之这八个卦一一对应,很有秩序感。后来的说法是,伏羲八卦讲对待,就是各卦是两两相错,一一对应的;而说文王八卦讲流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一气流行,一气呵成的。我们上一节课讲到了易气、卦气,这是很难让西方人理解的东西,古代也常写作“炁”,现在的字典上已经没有这个字了。天地万物的背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自然界的变化,这个力量古人就称之为“炁”,文王八卦体现的就是这种变化规律。所以在运用方面,还是文王八卦最实在。不管是在中医里面,还是在天文历法里面,都用的是文王八卦。我们这本教材上的文王八卦图边上还有个注解,邵雍说:“此文王之卦,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学也。”他自己在这里也承认了,他的这一套先天八卦方位,其实是摆着玩的,漂亮好看,却大而无用。但是,在先天八卦方位的基础上形成太极图以后,这个图就非常流行了,就是胥老师在太极宾馆讲的那个“最完善的太极图”。
关于这个太极图,我估计是明代才形成的。明代来知德的易学是最讲究图形的,来知德的易卦图显得比这个先天太极图还要原始一些。他的书中介绍了明代书法大家任道逊的“太极心性图”,说是传自宋初陈抟。但是,在宋代连传承和发扬陈抟之学的邵雍、周敦颐都没见过这个图,这就说不过去了。估计在宋代这个太极图还没有成形,我们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里,完全是一个由框图组成的进程图,里面运用了圭峰禅师的阿赖耶识图。它就是一阳一阴,一阴一阳,最外面一圈是前五识,依次是第六识、第七识,最中间这一圈白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周敦颐太极图的第二个图就是这个图。所以,后来出现的阴阳鱼的这种太极图,应该就是从这个阿赖耶识图衍化出来的。年代上比来知德早一些的任道逊,他精于书画,游心于道学,以他的才学和书画天赋,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制出这个“最完美的太极图”,是极有可能的。
如果了解了易学发展的历史,关于这个太极图的演化,你就会有一个基本的脉络。我们讲周易的八卦方位,是一定要从文王八卦中来,再配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这样就可以应用无穷,变化无穷了。
文王八卦与五行配合,东方春天甲乙木,南方夏天丙丁火,西方秋天庚辛金,北方冬天壬癸水。文王八卦也各有其数,这个数的序列来源于《洛书》,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六乾、七兑、八艮、九离。这个数配合得非常好,有一个顺口溜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汉易卦气之学里面讲四正卦,除开坎离震兑四卦代表一年四季之外,再把《易经》其余的六十个卦平分到一年中,每一卦代表六天零七分,非常清晰和完整。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则是用四正卦的每一爻来代表。如果用先天八卦图来看,就完全没有办法运用到天文历法中来,因为代表春夏秋冬的四正卦都不对头了嘛。我们这里只是点一下,想往深处学的同学,下来后可以参考各种书籍研究一下。我们初学者,现在只要把八卦代表的基本方位和基本物象搞清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