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投资者立场看公募基金“老鼠仓”事件


  公募基金由于门槛低、流动性好,已经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首选的理财产品之一。作为信托产品,基民购买基金是基于对基金经理极大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老鼠仓事件的一再发生,将对基金行业的形象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

  虽然已有了前车之鉴,但是,由于基金经理掌管的资金动辄几十亿几百亿,拉抬中小股票股价非常容易,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便有人铤而走险,钻制度的漏洞。在美国,老鼠仓也是屡禁不止,为打掉老鼠仓,监管部门甚至将窃听、卧底等手段都用上了。而我们的老鼠仓基本都是使用亲人的账户,操作痕迹也很明显,比起美国来,不算“聪明”,但仅仅是深圳证监局的一次临时检查,就出现了3只“硕鼠”,这不得不使我们有些担心,要是证监会对所有基金公司来一次大扫荡呢?

  老鼠仓,出发点也无非就是一个利字。我们的公募基金基金经理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年收入,用叶檀女士的话说,“在操作伦理上本土化,在业绩收入上美国化”,但他们和公司高层比,觉得还是少,和给基金持有人带来的总收益比,少,普通的基金经理在公司的地位也不是非常高,唐建也曾喊冤,“我只是一个研究员”。

  在中国证券市场大发展的背景下,催生了基金热,但这种热不能热过头,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中小投资者利益受到保护,始终要放在首位来抓,对于类似“老鼠仓”等事件一定要重拳出击。要切实打掉老鼠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严惩当事人和公司。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商议修改刑法,拟对老鼠仓事件追究刑事责任,当事人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同时,不能像之前的几个案子,“老鼠仓”只是“个人原因”,老总稳坐钓鱼台,必须对公司负责人的相关责任进行连坐。

  2. 完善公募基金激励制度。目前我国公募基金的激励主要还是以规模为主,规模上去了,就有好收入,做的好,奖励寥寥,还有多少人认真去做业绩呢?借着大资金,打打老鼠仓,这种念头恐怕在每个基金经理脑海中都闪现过。激励制度的改革可仿效私募基金和国外公募基金的一些做法,但不可照搬。

  3. 完善公司内部风控。在这些老鼠仓事件中,各公司的监事会都没了踪影。恐怕有些早就知道,但都是自己人,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何让国有公司的风控部门真正起到它的作用,不仅对基金公司是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对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同样如此。

  景顺长城和长城基金公司三位基金经理涂强、韩刚、刘海涉嫌老鼠仓被证监会调查一事在中国证券网发布,三个犯事基金经理的处罚结果,让我们共同等待。对于普通投资者,他们只是希望有一个安全、纯净的投资环境,有些人是拿了大半辈的积蓄买了基金,这可不是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