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股市,谢国忠仍然坚定地维持“看空”论调。他指出,没有结构调整就没有持续的高增长,没有持续高增长就没有牛市,没有牛市就只能靠波动吸引人。“今天就是波动市,涨了大家进去,跌了大家出来,折腾至少要到明年年底,大家千万别追。这样的市场操作很简单,没有人买的时候你去买,看看你们的邻居,都在市场里面的时候赶快卖了,这就是赶快折腾的一个市场。” 他提醒投资者,明年可能会有一个时刻很痛苦,在这个痛苦的时候,股市比较低的时候别忘了买入,因为接下来又会反弹,“经济没有起来之前就是上上下下。” 中国内需不足源于家庭财富少
对于内需不足问题,谢国忠认为,不能把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简单归咎于不愿意花钱,还有家庭财富低的问题。“中国家庭的财富,总的加起来25万亿的存款,加上房地产差不多是30多万亿,加起来60万亿,两倍的GDP,很低的,在其他成熟的国家应该是四倍。” 对于不久前的国有股转持政策,谢国忠表示赞同,“给老百姓让他有安全感。” 全球化和IT业发展曾压抑通胀 谈到世界经济问题时,和许多经济学家的看法一致,谢国忠认为,其实通胀的种子早已埋下,只不过另一个力量将它压住了,“这个力量就是全球化”。他指出,“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进入了世界市场,把发达国家的工资压住了,美国的实际工资20年来没有什么增长。”另外一个压抑通胀的力量是IT业的发展减少了生产的成本。 “这两个力量使得货币供应暂时不引起通涨,货币的供应量进入了资本市场,资产市场,引起了股市、楼市的上升。股市楼市上升之后,带动了需求的上升。”谢国忠指出,格林斯潘在每次经济下调的时候通过发放货币把经济拉回来的方法实际上是在搞泡沫,在这其中,负债率的大幅度上升。 谢国忠:后泡沫经济时代已来临 上一页第 全球政策制定者们似乎并没有理解当前经济危机的实质。现在已经到了20年泡沫期的终结时刻,以资产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终结时刻,也是IT革命和全球化产生的生产力红利(productivitydividends)的终结时刻。 可能全球经济的十分之一收入来自泡沫活动,而现在已经永远消逝了。收入将发生转移,需求也将出现改变,供给面将不得不改变,以适应“后泡沫经济时代”的多层次需求。如果各国政府不能对此充分理解,未来全球可能将遭遇一个“失去的十年”。这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它应该相当于那时的日本经济停滞,加上通货膨胀,俗称“滞胀”。 经济下滑推手 上一页第 由于对银行业救援行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的忧虑推动股市下挫,扭转了自2008年11月低点以来出现的20%的反弹。美国财政部迟迟未能公布银行业救援计划细节,令市场怀疑政府尚不知如何是好。欧洲的银行针对东欧地区公布的报告,令市场担心这些银行的偿付能力。如果大型的全球性银行仍处于不良资产的泥潭中,信贷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全球经济衰退便无望尽早结束。 就实体经济而言,形势严峻——2008年四季度,日本GDP比上一季度下挫3.3%,欧元区下滑1.5%,美国下滑1%。全球经济很可能减少2%,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糟糕的跌幅。经济状况在2009年一季度也难以出现好转,东亚经济体1月的贸易数据已经给整个一季度的境况蒙上了阴影。所有的数据均显示,全球经济处于衰退境地。 有三个因素推动了经济的下滑。 上一页第 第一,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引发了信贷成本的大幅飙升。这一事件带来的冲击,相当于全球各大央行联袂将基准利率提高3个到5个百分点。为了应对高额的资金成本,每个企业都在降低库存,这是最为廉价的筹集资金方式;在商品行业,库存下降得惊人。大部分商品消费机构则出于对价格上升的顾虑或是投机因素,保持着高额的库存。当商品价格出现逆转时,他们将面临资产贬值的困境,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甩货。我推测,信贷成本高涨要为现今经济萎缩承担一半的责任。 第二,面对上升的信贷成本和下降的需求,全球企业大幅削减了它们对网络设备、计算机、仪器等一次性固定资产的支出。这一影响在IT行业最为显著。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受到的冲击最为剧烈。以科技股著称的纳斯达克市场,相比2007年的高点,损失了50%的市值。我推测,对电子设备等固定支出的减少,要为现今经济萎缩承担25%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显著的因素,50万亿美元账面财富的蒸发引发的“负财富效应”将削弱消费。经验显示,“负财富效应”约为5%。由于全球经济的60%由消费拉动,推算下来,受这一效应拖累,全球经济将萎缩3%。这一因素的冲击尚未显现,因为大部分消费者的调整将较为缓慢。 上一页第 受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刺激,全球经济可能会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明显反弹。但经济的稳定或反弹并不意味着将走向持续复苏。消费疲软将长期打压全球经济,过度负债的西方消费者需要在未来数年内还清债务,而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将使问题变得更糟。过去十年中全球经济的驱动者——西方消费者已经穷困潦倒了。 “滞胀时代”来临? 政府必须意识到当前经济衰退的持久性。信贷泡沫的破裂引发了经济的滑坡,收入与需求的错配将在数年内延缓经济的持续性复苏。在泡沫时代,收入分配越来越集中于通过资产获利的相关经济活动。例如,美国上市公司金融活动的利润份额增长了3倍。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国家。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也出现了相似的增长,来自金融行业的大部分收入,几乎全部集中于一小撮从事奢侈品消费和高端金融投资的群体。这是过去十年中全球收入分配不断集中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泡沫的破裂将摧毁金融活动带来的绝大部分收入,损失约等于GDP的10%。从豪华轿车的司机到奢华住宅的建筑商,金融业危机引发的乘数效应将使得失业人士遍布各个行业和国家。只有在供给方的结构调整适应了需求的变化后,持续性的经济复苏才可实现,这一进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目前,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实施财政刺激政策,这在当前严峻的经济衰退中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政府的支出偏离市场的需求,将延缓经济复苏的进程。它必须符合未来结构性调整的需要。 让我们设想一下,失业的银行家和他失业的司机可能面对的问题。危机前,银行家的薪水是司机的20倍,他可以轻轻松松地雇佣司机、花匠、裁缝、女佣、按摩师一干人等。平均而言,银行家将收入的70%用在了全天候为他服务的15个佣人身上,另外30%投在了对冲基金等金融投资上。现在,危机爆发了,银行家搬到了堪萨斯州,成为一所高中的教师;他目前的收入水平等于前司机的工资,他必须自己开车、打扫房间,放弃按摩。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曾经为前银行家雇佣的那15个人该怎么办? 上一页第 银行家此前的收入来自资产市场的活动,本质上是通过操纵资产价格,将收入再分配转移至其名下。当危机来临时,经济活动遭受的损失等同于银行家的收入下降额,但早前受雇于他的人丧失了收入。最终结果是,经济萎缩额等同于银行家的收入与15名被雇佣人员的全部工资。此外,这15名人员还无力消费。乘数效应放大了银行家收入下降带来的影响,这一数值大约是2。伴随着财富的蒸发和失业人数的增加,全球经济似乎变得更为恶化。 当政府开始着手经济刺激之时,实际上相当于借入与前银行家收入等额的资金进行政府支出,目的是为了保证15名被雇佣人员能有新工作。然而,政府并不会把钱花在司机、花匠、女佣或是按摩师身上。财政刺激计划的错配(mismatch),意味着政府的激励政策并不能使经济恢复原状。政府的目标,应该是避免失业人员可能由乘数效应导致更多损失;如果他们已经获得了失业保险,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乘数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失业人员在结构调整中重新找到新工作时,经济也将重新步入正轨。 全球经济终将好转。如果资金能转移到更富于生产性群体的手中,将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只是调整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全球经历了20年的以资产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收入分配也变得极端。在过去几年中,诸如GE、GM等大型制造性企业依靠金融活动获取利润,它们的工业生产活动实际上已经被当做融资的一个平台。在中国,制造性企业通过开展房地产或是进入股市投机获取利润,来自主营业务的利润率在萎缩。扭转这20年来的趋势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政府不能正确理解当前的经济危机,试图重现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将延长经济结构调整的时间,全球可能会面临一个“失去的十年”。 与日本“失去的十年”不同,全球经济不但出现停滞,还将面临通胀风险。由于美国必须向海外借款以弥补预算赤字,美元很可能在未来数年内疲软。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资金流动载体和外汇储备的美元一旦走弱,将引发全球货币扩张。宽松的银根迟早将引发商品的投机、通货膨胀,而后者将迫使劳工组织提高工资需求,使得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传导通道被彻底打通。 老模式的黄昏 上一页第 我们需要担心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其短期效果似乎也并非令人高枕无忧。随着全球银行业仍陷于不良资产的困境中,银行系统仍无法正常放贷。如果刺激计划令经济活动变得活跃,需要投资以满足新增需求的企业并不一定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如果缺乏一个功能完善的银行体系,上升的经济周期将无法延续,经济刺激计划仅仅能暂时奏效,但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毫无帮助。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第一,是修复银行体系,尤其是美国的银行系统。如果美国政府不重振其银行系统,780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就会白白打了水漂。正确的方法是将这些银行国有化,将不良资产剥离到另外一家公司实体中,并将优质资产重新打包上市。这是既往中国对银行体系采取的策略,可能也是美国政府的惟一出路。 第二,西方必须控制社会福利费用。首要的就是美国的医疗保险。如果美国政府不能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控制其医疗成本,也许十年内,政府就会面临破产境地。如果欧洲政府不改革其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它将被迫增税或是长久地背负更大的预算赤字,欧洲经济将走向停滞。 发达经济体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口老龄化,这意味着不断攀升的养老金支出和医疗保健成本。错误的政策引发了信贷泡沫膨胀。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却力图维持生活福利方式不变,这也是催生信贷泡沫的因素。现行体系建立之初,老龄化问题尚未成为一个严峻挑战。然而时至今日,除了提高退休年龄、合理分配医疗保健资源,这些国家别无选择。 第三,新兴经济体必须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通常反映了政治经济的无力——无法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原因多为缺乏法律保障,收入与财富过度集中。出口导向型模式实际上是进口全球体系。这一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从一个世纪前的日本到50年前的“亚洲四小龙”,再到30年前的中国。这一模式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 上一页第 今天,这一模式遇到的挑战是采用它的国家太多了。以当前的价格计算,发展中国家占据了全球经济的30%;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占据了全球经济的近半壁江山。在缺乏消费者的情况下,这一模式难以延续既往的畅行无阻。发展中国家必须更多地开展彼此间的贸易往来,挖掘国内需求。这要求它们不得不对本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实施痛苦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产权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二者必须相辅相成。过去十年来,南美洲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停滞不前,根源就在于它们无力改变自身的政治经济模式。 信贷泡沫的破裂引发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挽救全球危机需要复杂、艰难的改革。简单的刺激计划无法挽回昔日的繁荣。尽管股市会在今年二三季度有所起色,但这仅仅是熊市的反弹。当通货膨胀的幽灵在2009年底笼罩市场时,股市将不可避免地再次急剧下挫。事实上,当前危机的最终底部也许在2010年。 谢国忠:最黑暗时刻尚未到来 谢国忠认为,股市房市很多时候是联动的。很多企业拿钱之后就去炒股;如果银根对房地产放松,炒房的人就把房子卖掉,再去炒股票,“银根对股市影响非常大”。 我判断2010年全球经济会出现二次衰退,而且,到那时,通胀会伴随着衰退一同到来,现行的救市措施恐怕会无能为力。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股市已经有过几次大的调整。 上一页第
去年11月,大家预感到银行体系要崩盘,随之市场出现了一个底。今年3月,很多国家的股市又跌到了一个更低的点位。 因为有政府的支持,中国在上一波调整中没有和国际市场一起下跌——股市掉到2000点后,没有继续下跌,而是出现了反弹。 很多政府官员认为,股市好一点对于大家的情绪有帮助,认为只要大家相信中国经济回暖,市场就会变好。但其实,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依然是要面对实体经济的问题,依靠股市的最终效果是有限的。 目前,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离触底反弹的概念还很遥远。因为中国经济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仅想通过股票或者所谓的信心来解决问题,恐怕是比较困难的。 上一页第 目前的数字显示:中国出口已经有了20%的下降,按增值来算是1/4的GDP。世界经济萎靡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很多人提出,内销也许是办法之一。但中国老百姓财富水平低,工资水平低,财富体系不支持过多的消费,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过去那么依赖出口的原因所在。目前,中国政府所出台的一些刺激措施,诸如家电下乡,还属于小恩小惠的范畴,只能促进,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状况。 我的观点是政府应该将财富还富于民,百姓手中拥有了财富就能支持消费,中国经济就可以好很多年。当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这样做过,英国经济也是这么被拯救回来的。不从这里改变,仅考虑以内需替代出口,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至于投资,政府扔下去那么多钱,会有一定的效果。因此,下半年经济会有一个反弹,但这个反弹绝不是很多人所说的“这是一个转折”。因为刺激所带来的短期效果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不代表基本面的好转,实际上基本面仍然没有真正的改变。 上一页第 其实,要真正走出这次危机,最需要的是改革。每一次真正的经济生长周期,都是通过改革、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要继续下去,好的调整可以帮助中国经济健康有序的自行发展。中国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而且中国政府手里有钱,只要还富于民,潜在的需求就能得到释放,中国的经济就可以发展起来。 相对来讲,西方的恢复之路会很漫长。美国老百姓的债务差不多是14.5万亿美元,美国政府花的那几千亿美元,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因为需要很长的时间还贷,美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会受到很大的抑制。我判断,美国要想真正走出危机,至少需要5年,甚至10年时间。欧洲的情况更惨,因为欧洲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成本太高。 对于全球经济,现在还不是最困难的阶段。我判断2010年全球经济会出现二次衰退,而且,到那时,通胀会伴随着衰退一同到来,现行的救市措施恐怕会无能为力。 因为,为了应对目前的局面,美国“印了”很多钞票,这几乎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通胀的到来。现在大家还抱有希望,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来救市,可以直接印钞票。但是等到通胀来了,这条救市的路就断了,再增发钞票就是自寻死路。 上一页第 一旦这种救市的办法不能运用,那时的经济情况就会更加严重,我认为那时才是最差的时候。 通胀来了,老百姓手里的钱就不值钱了。对于投资保值,我对黄金和能源比较看好。黄金虽然大起大落,但可以冲金融风险。能源也是一样。我觉得4月石油价格会下降,然后会上涨。最后下降的时间是在年底或明年初,那时候也就是通胀来临、政府开始加息的时候。 谢国忠认为,股市房市很多时候是联动的。很多企业拿钱之后就去炒股;如果银根对房地产放松,炒房的人就把房子卖掉,再去炒股票,“银根对股市影响非常大”。 对于6月份存款增加超过2万亿元,谢国忠也认为“并不奇怪”。他说,目前存在很多企业把贷款转为存款的现象,“比如,担心下半年信贷收紧,先借款。对于这类贷款,如果银行控制得好,以后的风险不是很大。” 此外,他指出,还存在一下情况:相对于贷款去买股票的人(甲方),卖给甲方股票的乙方,把钱又存回了银行。 上一页第 “最终将转化为通胀” 更让人担忧的是,谢国忠说,今年流向股市、楼市、大宗商品市场的信贷资金,肯定会给未来带来通胀,并且会对人民币汇率造成贬值压力。 谢国忠分析,原来中国一年有4万亿元左右的新增信贷规模,现在增加的信贷已经接近8万亿元,“另外4万亿元最终会变成通胀”,“如果中国一年的GDP是30万亿元,4万亿元就意味着百分之十几的通胀,当然这个通涨要看分多少时间来分摊”。 谢国忠说,现在有关中国经济的主流观点是“要把股市、楼市炒起来,中国经济就会好”,这种看法其实就是“要搞泡沫经济”,“这是把因果关系倒过来,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历史上通过资产价格吹气来带动经济,最终资产价格泡沫刺破后,结果非常惨”。 “现在就看政府如何看待这件事。如果现在银根不收紧,未来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现在美元汇率处于下降的状态,中国放这么多钱出来,短期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力比较小。但等到美联储开始加息,对人民币的压力就会变大,到时中国就会处于一个比较难堪的局面。”谢国忠说。 对于如何收紧银根,谢国忠建议,收紧银根关键在于贷款标准。他说,此前鼓励房地产贷款,就是降低相关利息和首付要求的标准,“如果中国要收紧银根,恢复对房地产贷款标准就行”。 上一页第
“不应夸大信贷入市” 与谢国忠的观点不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室主任范建军昨天表示,当前不应夸大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情况。他说:“当前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情况肯定存在,但不会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范建军认为,1.5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比较正常,其中有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季度末贷款增加较多的影响,3月末也出现了新增贷款较多的现象;二是项目资本金下调的影响;三是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增加较多,主要用于原材料购买和进货。 范建军提到,下半年如果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需要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到10%左右”。 “如果央行不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或外汇占款来释放流动性,银行贷款增长的势头将不能持续。”范建军称,“很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已接近零。多家银行收紧二套房贷款,表明银行资金比较紧,不能大规模增加信贷。” 谢国忠:股市已经涨得差不多了 上一页第 □ 新民网 股市已经涨得差不多了”,这是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近期对A股市场发表的看法。 谢国忠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证券市场必须更加自由,不该由证监会审批,不然就失去意义。IPO应该实行登记制,不能搞审批制。上市价格的话,也不该由政府干预。 他强调,“政府要做裁判,不要参加游戏。这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做到的。” 对于上交所公司化上市的观点,谢国忠认为,交易所上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规章制度的完善。 谢国忠还向新民网预计了经济前景,他说,世界经济仍在萎缩,但下半年会有反弹,主要是受到这么多经济方案的刺激。但他认为,明年会有第二次衰退,因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会导致通胀。一旦政府回笼资金,经济将出现又一次衰退。对中国而言,若出口得不到恢复,经济要全面恢复是很困难的。 他建议,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赶快收紧,银行应该谨慎放贷,要保住银行改革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