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工作这么多年,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2001年,学生亲亲热热地叫我“姐姐”,从而结识了很多好朋友。现在这些人要么学成归来成了行业内的精英,要么留在异国他乡舒舒服服地过着自己的大日子,小日子。还是挺亲的,不过现在的聚会基本是在开心网了,看看当年的学生们种了什么菜,有没有抢到“车位”,互相送个小礼物啥的,相处的模式就这样日新月异着,我也一如既往地开心着。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抑或是职位的变化?我应该没那么现实啊),后面再办理过的客户,能成为知心朋友的越来越少。
08年,因为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认识了Jane,她当时申请的英国学校由于学校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押金迟迟退不回来,我们是因为“客诉”认识的。事情解决后,这女子决定转办澳洲,手续办好了通知书也申请到了,在递件澳洲前夕,我突然又接到了她的电话,内容还是关于澳洲和英国之间的选择问题。就这样一来二去,我对她的个人包括家庭情况越来越了解,知道她放弃了现有工作出国留学需要多大勇气,知道她留下年幼的女儿在国内有多么不舍,于是越来越谈得来。尽管她再转回英国会比较麻烦,但是鉴于她当时的情况,我还是安排给她重新申请了英国并且很快顺利获签。
Jane是从北京飞往伦敦的,临行前她曾经到公司找过我,不巧的是那天我刚好外出了。同事向我转达她的谢意时,我真是遗憾错过了与她的碰面。一个未曾谋面的客户,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电话来往的朋友,也许,就这样错过了吧?
09年6月我的邮箱里突然收到一封邮件,是Jane给了我她Blog的地址,于是在后来的5个月时间里,我有幸跟着这个勤奋的女人一点点品味伦敦。一个乐观、勤奋、坚韧、从未放弃梦想和爱情的女人,真的令我欣赏。如下节选了Jane初到伦敦的博客,与大家共享:
北京时间中午12点,伦敦时间早晨5点,我还一夜没睡呢。这是第四次一整夜不睡觉了。中间有两次是因为写论文,而还有两次纯粹是激动----一次是来到伦敦的当天,还有就是昨天去了国家画廊后又意犹未尽地看了一些相关资料。
上上个周末去了TATE MODERN,看到PICCASO的画后大惊小怪地激动万分,这周目睹了米开朗基罗、TITIAN等人数不清的世界名画后仍然感慨万端。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切都是真实真切的。莫奈、凡高、特奈的画还没看到,因为转了一下午只看了16世纪前的作品。还有许多展厅都没涉足。伦敦的NATIONAL GALLERY不同于北京的NATIONAL GALLERY之处还有一点就是里面的商店有好几个,面积很大,种类繁多,许多精美的文具、服饰、工艺品都是和名画有关的,比如手提布袋上印着睡莲图案,非常漂亮,不过价格最便宜的也在14镑以上。我觉得中国美术馆也应开发一些这样的商品。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从国内带来的美国运通旅行支票在伦敦的一家中国银行不能兑换,她们让我去伦敦的中国银行总部去兑换,而我去了一家当地银行LLODYS后,反而很顺利地兑换了。而且工作人员告诉我任何一家LLODYS都可以兑换,而这张支票是我从国内的中行开出来的。
我说过这里的人们很友好,很多友好的人不一定就是当地人,或许还有许多游客。昨天在公交上一位矮小的男人(好象是棕色人种)打开口香糖递给了他的同伴后又忽然对邻座的我说“你想要吗?”我当时很冷淡地说“NO,THANK YOU。”看都没看他一眼,我觉得自己很没礼貌。因为当时我很困,快要睡着了。
还有一次在一家小吃店,一位包着头巾的阿拉伯妇女非让排队的我吃她买的薯条。她旁边坐着一个男孩,婴儿车里还有一个也是她的孩子。他们一边吃一边不停地让我,我感觉好象是回到了原始纯朴的那种大家庭生活。我不吃,她一个劲地把薯条盒子往我跟前递,让我不知所措。
今天等公交车时,两位排在我前面的小伙子忽然闪在了一边,让我先上,这我还能理解,可有一次一位女士也把手一伸,示意让我先上,我真的有点感动。
当然也有烦人的人让我遇上。比如说一位白人妇女入厕挺不自觉,让人恶心。还有一次遇到一位大卷发、小个子的黑人说要给我拍照,因为我穿的衣服很“奇装异服”。我当时应该拒绝的,可我没,拍了三张后他又说我不配合,说他是为一家日本服装杂志拍的,我看了回放,他基本是在拍我的衣服,可是那是在人来人往的诺丁山街头,他让我当街而站摆着POSE,多少人对我们注目,我当然不能安心作MODEL了。为了证实他是为杂志拍的,还让我看了他携带的以前的摄影作品。但是他说我让他“HARDWORKING”了,说完气鼓鼓的就走了。我追上他让他把照片删了,他理直气壮地说“NO”,然后气鼓鼓地走了。这都是什么世道啊,我还生气没地儿说呢。
其实我脸上搽啥金汁玉露都没用,因为除了整宿不睡外,就是经常夜里三点以后才睡,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作业太多。我的同学也一样,本周我们结束了第二轮考试,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她四天没洗头了,因为没有时间。另一个告诉我为了写论文她前一晚只睡了四个小时。
我在BOOTS买了一些护肤品,但是我认为钱算是白扔了,因为睡眠是最好的护肤品。与其整天困倦不堪,不如好好睡一觉来保养皮肤。我说这些的目的是以防某天博友见了我后大惊失色,因为这两年我一直在不断地自我折磨。
英国鲜见高楼大厦,也很少宽敞大路,许多服装并不时尚,一些人的素质良莠不齐。。。但是这些都不影响我对它的感情。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温暖的城市-----如满街奔跑的红色大巴一般引人入目,又如四处奔腾的黑色老爷车造型的TAXI一般拙朴敦厚。
在这座空旷而又密集的城市中,我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不仅是感情,更重要的是工作。我始终不清楚下步该怎么走,请教当地的老师,她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她也说不了。如果读研,真是给自己上了紧箍咒,可是不读,或许此生唯一的一次机会就要错过了。
无论如何,还是要应付好目前的功课,但愿某天会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PS:写完博客,打开qq,我看到了国内的老师以及朋友给我的意见:读研。
那么我就下定决心不再犹豫反复了,我准备好好学习,迎接九月份的考试。
我关闭评论了,因为没有时间回复。
去年8月考雅思时也曾关闭过一段时间,如今故伎重演了。我希望这次仍有好运相伴。
-----------------------------------------------
Jane的博客,大家有时间上去看看吧,真实的留英生活,不妥协不放弃偶尔有点小敏感,希望大家能喜欢。
http://blog.sina.com.cn/s/indexlist_121585230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