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做GE声音?
我们《大学生GE阅读》的编委与作者共同在天涯网开设集群博客,博客的名字:GE声音。GE(General Education)是英文通识教育的缩写,GE的声音就是通识教育的声音。为什么弄这样一个博客,因为中国大陆的高校非常缺少通识教育,或者说通识教育的声音太小。我们希望通过网络把这声音放大,《诗经》所谓:“嘤其鸣矣,求其有声。”
通识教育在大陆一般称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说了好些年,效果怎么样?恐怕是不满意的多,满意的少,本人接触到的学校同仁与学生不在少数,真的没有听到几个人说满意的。我所听到的多是不满意的,很不满意的,不抱多大希望的,带有激烈愤青色彩的和根本不想多说的。其中,最好的一部分,就是管好自己、办好自己能办的事。如果有别的很正面的声音,我希望能加入到这博客中来,以弥补我的孤陋寡闻。
2、三个比喻
对现在的高等教育包括素质教育,我有两个比喻。一个是批判应试教育的,我称之为“填鸭教育,烤鸭教育,祭鸭教育”。“为什么说是填鸭教育?因为应试教育的特性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那些死记硬背的事物塞进去再说;为什么说是烤鸭教育?因为应试教育不是为着孩子们着想,而是为着消费孩子们的饕餮者们着想;为什么说是祭鸭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毁坏了千百万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与成长之路,却为那些提倡和美化应试教育的人带来种种虚荣。”(参见史仲文:《成功教育<成才教育<成人教育》,《大学生GE阅读》第二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一个比喻是形容当下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其总体状况有点像《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大观园的特点是什么?——他者多言,主人失语。大观园的一号男女主人公,自然是林黛玉、贾宝玉,大观园的情感主题自然是贾宝玉的婚事。然而,在这个天地里人人都有对贾宝玉婚事的发言权或者评论权或者建议权或者私议权,上下人等无分老幼,都可以说几句,唯有贾宝玉没有话语权,林黛玉更没话语权,这情形就和如今的素质教育是一样的,上到教育部长,下到如我们一样的每一个教员,人人在讲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主人大学生的声音非常之少。我们北方工业大学出版过一本《大学生谈素质》,由在校学生原创原编,效果出奇,其心灵共鸣尤其不同凡响,这给我的启发很大。现在的素质教育,荒唐就在这里,从我们最高层开讲,一直讲到每个教书匠,但是问学生,学生就不知道或者不关心。我估计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们没有听到学生说过喜欢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既不知道他们的心情,也不知道他们的愿望。我们的现状可以称之为产品虚无化、主体虚无化。如果我们GE声音没有很多的学生参加,那就很失败,如果有很多学生参加就很成功。现在有一种词组方式很流行,就是“被……”,如“被代表”、“被增长”、“被幸福”、“被健康”以及“被身体”、“被错位”,我们高校则是“被教育”、“被说话”。我们讨论的是素质教育,但是这个不是封闭的讨论,一定是开放的,这个一定会涉及到中国文化,也要涉及到每个人的心理,涉及不到的话本身又成了一个破碎化的研究了,又碎片化了,那就等于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样碎片化了,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一个学校可能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但它的学生特别棒,那就是成功。一个学校这个也行、那个也行,但是学生很平庸那就失败。在这方面企业比我们大学强,企业说自己产品卖不出去就失败了,卖不出去就倒闭了,但是我们大学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出大师?原因就跟我们自己老不把学生当主人有关系。我想写一个文章,就是《位序论》,我觉得在学校第一位置的是学生,第二位置的是老师。就像一个国家,第一位的肯定是公民。
还有一个比喻,是李零先生提出来的。李零先生说:“高校不是养鸡场。”说得很棒。他给我的启发是高校不是养鸡场,它应该是什么呢?至少应该是通识教育的所在,是成人教育的所在。在这个地方,应该有人专心关心学术,专心关心精神,专心关心人文,专心关心心灵。有人说,现在中国人特别是忙碌在一线的中国人最需要的是心灵抚慰。学生需要心灵抚慰,教授也需要心灵抚慰,因为心灵抚慰有缺失,所以于丹一谈《论语》心得就感动了那么多听众。维特根斯坦有一句经典名言:“让我们做人。”高等教育首先应该成为人的教育,有人的教育了,就不是养鸡场了,能做到多好,恕我无知。
3、通识教育为什么这么难?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制度设计问题。关键点是现行的高考模式。只要不改变这种统考性模式,通识教育肯定找不到北。但改变这种模式,有人有疑问,说不实行统一高考,腐败了怎么办?腐败了怎么办,反腐败啊。我的问题是世界上多少国家都没有我们这样的高考,人家腐败了吗?如果腐败了,证明我们的办法对,如果没腐败,为什么我们一改变这模式,就非得腐败呢?我看到一个消息说北大或者是清华他们搞一个夏令营的班,请了非常大的专家来跟中学生讲课,但是参加的人一共有20多个人。有人开玩笑说还不如家教呢。如果办一个英语班可能会来200人、2000人。如果像高考这样的制度不改,家长和考生肯定还是千方百计考虑如何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这一关。
其次,我们这些教书人对应试教育这一套很明白。怎么要求、怎么判分我们闭着眼睛都会,但是素质教育我们真不会。把课讲死了很容易,讲活却很难。我记得严济慈先生说过,即使你讲数理化,也应有八个字要求,一叫眉飞色舞,二叫手舞足蹈。如果自己不投入、不挚爱,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怎么眉飞色舞?如果总想着自己是教授,甚至自封大牌教授,老端着,怎么手舞足蹈?
另外,我们历史上就有应试教育的传统。明代以后的八股实际上就是古典的应试教育,得背四书五经。不过,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更可怕,背的东西还不如四书五经有营养。前段时间我听到一则趣闻,一次研究生面试,考官问一个学生读过哪些儒学经典,他说读过《论语》,问他读的是什么版本,他说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
4、老师该怎么讲课?
我觉得讲课是一种表达,最起码的要求应该做到逻辑表达,个性表达,情感表达。逻辑表达就是所讲内容要有根有据,有前因有后果。我曾经在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曾经是清华大学物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已经几十年了。他说,当初学的很多内容都忘记了,但是有一件事无法忘记。物理学专业第一天授课,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说树根是牛顿,树干是爱因斯坦,这个树杈是某某某,那个树杈是某某某,我在哪呢?然后指着一个枝杈说这就是我。这个震撼了学生,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但是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位置在哪儿?甚至树根在哪儿不知道,树杈在哪儿也不知道。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哪,怎么让学生成为这棵树的有机的一部分呢?
还有一个例子,是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秦佑国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道的:“两套大学物理教材,一套是中国的,一套是美国的。中国的教材,一上来就讲定义,力的定义是什么,大小、方向、作用点,然后是定理、定律和公式,如何证明,如何推导,是向你阐述一个现存的确定的知识体系,留的习题通常是计算和证明。但在美国的物理学教材中,讲一个物理定律,先讲这个定律发现之前,物理学遇到了什么问题,什么现象解释不了了,然后讲这个定律由谁怎么样发现的,再讲这个定律发现后物理学如何发展的,而公式只是交待一下。习题大多是观察和思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美国教材教的是方法和思想。”
什么叫个性表达?即讲你真懂的,你珍视的,你十年寒窗或者热窗或者没窗研究出来的学问,而不是炒剩饭或者只会做二道贩子。我这里想到三个例子,一个是北大的李零先生,他的教书体会是讲课就要写书,写了书更好讲课。他讲的课都变成了书,再讲效果更好。有的老师不这么认为,说写了书课就没法讲了,这其实可笑。这等于是说书本比教授大。书本大于教授,还要教授做什么。
第二个例子是鲁迅的文学史名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他在大学的讲义。他讲的就是他研究的,很显然是个性化的,别人没有啊。效果怎么样?效果非常好。当然,有些人会说我也不是鲁迅,我三辈子都做不了鲁迅,你做不了鲁迅没关系,向鲁迅学点首创精神、个性表达,不行吗?
第三个例子,这个更尖端了。陈寅恪先生在大学教书,有过三不讲的名论,即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这才是真牛呢。
那么,个性表达讲错了怎么办?讲错了,快改啊。讲坏了怎么办?讲坏了,先别讲了,赶紧进修。
如果一个大学老师除去书上的话,就不会说别的了,那就不合格。学校有权解聘他,学生有权拒绝他。学生上大学是交了学费的,我不能交了学费来听你老人家背书。
情感表达有人不喜欢。总认为大学课堂是理性表达,不能强调情感表达,这其实是个误区。情感表达其实很好。无论学生、老师、管理者都有情感表达的权利,也有情感表达的需要。一个连真情实感都藏着掖着的人,我们没办法和他交朋友,也没法和他沟通。
(待续)
附:
北方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与现代文化研究所近年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组织编撰了《大学生GE阅读》(已出版3辑)、“思想与文化研究”丛书(已出版4种,以后每年出版6-8种)。
大学生GE阅读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