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周一报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政府将在明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今年来说,中国正是依靠实施上述政策,从而使其比其他各经济体都有更好表现。但这些政策的副作用也是显见的:在未来或将产生更多的投资浪费和不良贷款。
事实上中国的领导人也有这种担忧,故而会议公报也表示,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要警惕潜在的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会议决议称,“明年将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正是从这份公报中我们却更多的是体会到了中国领导人面对现实经济情况:一方面是对经济刺激政策力度过大而导致经济泡沫化和对银行的呆坏账增加的担忧;一方面是对国内外需求持续疲软的担心而左右为难的尴尬情形-------尽管中国政府削弱了刺激性信贷和开支的力度,但面对全球经济复苏还不明朗和依然存在的国内问题,政府仍不敢在退出问题上采取更大的行动。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认为事实上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出的“要让明年经济更平衡增长”这一信号是模糊不清的。
确乎,如果当下政府采取收紧货币政策,那么可能会导致项目无法完成,进而使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甚至会导致整个经济陷入再次衰退的可能。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
而目前中国就深陷其中,那些依靠国家干预政策而上马的大量的项目,如果丧失了国家干预,那么必然的是:那些在国家敢于政策下刺激出来的大量的项目将无以为继而不得不停工,也正是这些项目有形无形的、有意识无意识的胁迫了政府的意志。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未来数年里中国政策制定者在货币和信贷政策方面可能会受到严重制约,而整个中国经济也将深陷“干预螺旋-----暨政府的干预,必然会引发其进一步扩大干预的需要,从而导致社会进一步形成对国家干预的依赖。这种依赖又必然驱使政府不得不采取更多更大程度的干预,来防范罗斯福总统的‘轻率’政策的出现暨经济再次陷入新一轮衰退,由此而形成一种干预程度不断上升的态势和局面”的深渊。
至于在决议中占篇幅最大的是“鼓励消费和推动城市化”,对于这些,学界、各主要的媒体和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学家都做了各种解读,并且表现出莫大的鼓舞。但我们却持一种相对谨慎的态度,我们甚至认为对于会议提及的这些东西,本身并不具有过度解读的必要,因为这些决议也是那么的模糊不清,甚至不切实际。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结构性改革是何其之难啊。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解决陷入低迷,对此美国一直苦口婆心的在那里敦促日本进行结构性改革,而所谓的结构性调整也正是今天美国人给中国开的药方----提振国内消费,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但结果却是,直到金融危机爆发时,日本的经济增长动力仍有四分之三来自出口。
同样的处境也表现在美国自身,事实上美国人一直都在喊需进行结构性改革----结束过度透支的局面,把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从高处降下来。在1980年代就开始这样着手的,广场协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但事实呢?只不过是在这曲闹剧中,演职员表中的领衔主演由老版的美国和德国、日本换成了新版的美国和中国如此而已。从日、美两国在结构性改革方面上演的这一系列闹剧来看,一旦定型的结构要想改革又是何其的难啊。这是需要像------商鞅变法、像彼得大帝改革、像明治维新、像池田内阁推行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那么的莫大的勇气和魄力的,但这种勇气和魄力却是我们在决议中绝没有看到的。
我们知道推动城镇化的目的就是旨在于推动消费,在没有对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做根本改变之前,这些都只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文本而已。中国之所以消费不力,原因就在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在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机制本身有莫大的缺陷,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在本身的未来预期充满了那么多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在中国固有的未雨绸缪的传统下,人民群众如何敢大着胆子在后顾之忧没有解决好的情况下而去像西方国民那样去消费呢?
另外,在没有触动农村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如何来进行城市化本身就值得怀疑,在土地政策没有做根本改变的前提下,那些进入城市的新居民在即享受城市的福利体系的情况下,又保有农村土地的使用权,这本身对城市的老居民来说也是一种不公。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至少在没有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前,我们认为这次会议提及的那些所谓的解决结构的调整,只会在历史的过程中沦为一个空洞而不着实际的文本档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