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


一.深入学习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

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宏伟目标。我国的现实国情是,13亿人口中9亿是农民。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坚持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连续3年出台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一桩桩重农举措初见成效。200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个“减免”的范围和幅度是史无前例的,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力度。据了解,每年国家对种粮农民的直补总额将达几百亿元,补贴种类还首次由粮食良种、棉花良种和农机具补贴,扩展到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新举措究竟孕育着哪些机遇?我们怎样带领农民抓住先机,实现新的起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方针一以贯之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也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途径。如果说以往的农村变革着力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那么此次新农村建设则立足于实现9亿农民的小康梦想。

如何抓住历史赋予的伟大机遇?中央给出了明确的原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面对这样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应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

抓住机遇,就必须激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充分觉醒。当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推行,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他们对自己家乡的建设最有发言权。农村有农村的特色,农民有农民的需求,那些不搞调查、千村一面、好大喜功、强力推行的做法,最让农民讨厌,最让农民伤心。尊重农民意愿,就要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切实保障他们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抓住机遇,就必须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至关重要。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民增收才有最坚实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自然会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能力、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环境的能力。新型农民的诞生必将给农村带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抓住机遇,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实惠。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亿万农民,只有当亿万农民意识到新农村建设同他们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紧密相连时,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其中。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同时,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如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县十二届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一县、三城、五夏津”的奋斗目标。“一县”就是苦战五年,跨入全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三城”就是将县城建成“制造业城”、“商贸城”、“森林城”;“五夏津”就是全力推进“银色夏津、富裕夏津、和谐夏津、生态夏津、文明夏津”五大建设。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五个突出。一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好工业富民、商贸富民、现代农业富民、打工富民等几条路子,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二是突出规划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集中一年时间,完成全县507个村的详细规划及房屋设计样板,让农民一村造一种模式,改变过去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标准不一、“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要加大乡镇驻地的规划建设力度,将城市建设和管理机制引入乡镇,健全和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真正将乡镇驻地纳入小城镇建设的范畴,使乡镇驻地成为环境优美、产业聚集、活力四射的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县乡路、村内主要街道硬化、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沼气入户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情抓起,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多引多蓄黄河水,改善和缓解香赵、南城等乡镇的用水困难,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保障,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开展“阳光工程”,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让每名农民都具备1-2项致富本领,为新农村建设培训新型农民。提倡文明生活方式,逐步改善农村的陈规陋习,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五是加快推进基层民主。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制度,真正建立起“群众说了算、干部领着干”的农村工作新机制。农村重点是看党支部能否带领群众致富;能否抓好村庄的统一规划、村内道路硬化、户户通自来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推进基层民主,确保村庄稳定和谐。

当前全县上下正在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县三城五夏津”建设,进位崛起,突破夏津的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八大突破十大工程正在扎实推进。森林城建设取得成效,碧水绕城工程已全面展开,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局面。

我们应该深入的学习中央及各级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理论,并结合我们各自的实际探讨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发展的路子。在座的各位责任重大。

我也在思考,在关注,在探索。从全国看,也出现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刘庄村、南街村、山东的南山村等,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