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湖北宣传》2002年第8期)
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当书店老板清理出一大摞书像垃圾一样堆放着廉价抛售的时候,购书者往往还挑三拣四,甩来甩去。这时,有一本书让你翻着翻着眼睛突然为之一亮。你会是什么感觉?那一定是幸甚矣哉后的一阵狂喜。收藏界有一个术语,称之为“拣漏”。
拣漏则常常需要机遇。
前几天,我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在书店处理书摊上,许多经典书籍让人眼花缭乱。诸如《资治通鉴》、《二十五史》、《诸子百家》以及明清四大名著,全都是以二折价格出售,心里特别高兴。可仔细一看,史书皆为选本,而我喜欢的乃是全本。四大名著也是译本,而不原本,不免大失所望。正失望着哩,不料随手抽到的一本书引起我的注意,书名为《舌华录》。在我的印象中,此书似乎并不曾有人作过特别推介。但人的阅读范围毕竟有限。所谓“女为悦已者容”,书也不是这样?于我而言,感觉到对自己确实有用的书,就是好书。
《舌华录》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是中国古代唯一一本隽语小品集,由明代作家曹臣汇辑,吴苑参定流传下来的。书中所录,皆为仓促口语,而非文人笔墨,故称“舌华”,而非“笔华”。书分慧语、名语、豪语、狂语、傲语、冷语、谐语、谑语、清语、韵语、俊语、讥语、愤语、辨语、颖语、凄语等共十八类,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许多口语,让他们的才华、性情得到比较具体的体现。这样的细节一般的史书中往往难以用上,许多史料可能在史书中难得一见。因其独特,其价值应不可小视。此书由远方出版社于1996年11月第一次印刷,印数仅一万册。以一万册投放到十几亿人口的市场,真如万顷稻田中的几滴过眼云雨,能碰上一面,真是三生有幸。然而,又疑虑重重:这样的好书,这样的印刷数量,却少有问津者,而被书店老板贱卖。左看右看,似乎看出点毛病。此书封面上印着“孔泽人译著”,内容编排为文白对照。只是,孔泽人似乎不大出名,难以引起人们注意,而又标明为“译著”,则更是失策。不过是翻译了一遍,言其为“著”似也未尝不可,然而这一称“著”,却大大模糊了读者的视线,可能是少有问津者的原因。
闲逛书店,不可老马观花,别看书市上有许多书红火走俏,但红火走俏的书不一定都有价值。也别看有些书遭受冷落,但冷落的书籍中也不乏有价值很高的。购书人要有自己的主见,这主见来自于识别的能力。
我爱书,尤其是爱好书。像《舌华录》这样的书,的确让人心中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