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06年11月14日写过一篇博客《海涌观察:解读复旦女研究生相继跳楼事件》,文中提到了三位在这之前自杀的就读于复旦大学的女研究生。她们分别是:
1、2003年9月8日,该校中文系一位青岛籍25岁的女研究生,从学校附近的市光二村住宅区一幢18层的高楼上跳楼身亡;
2、2006年10月26日,该校历史系一位陕西籍38岁的周姓女博士研究生,从上海武东路78弄一幢居民楼的6楼阳台上跳下身亡;
3、2006年11月13日,该校国际关系学院一位女研究生,从该校文科大楼跳下身亡。
很遗憾,我又听到了2009年11月26日早上,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国际法专业30岁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卫生间内用毛巾上吊自杀的不幸消息。我认为,理解杨元元的绝望心理,应当首先懂得人的幸福感的三大来源,也就是“三情”,即:亲情、友情和爱情。
人在成年之前的父母双全,并且成长于一个父母和睦、关爱子女的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对人的心情发育是至关重要的。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幼年、少年、青年还是中年、壮年、老年,在整个一生中,又都需要友情地温暖;少儿时的小伙伴、上学时的好同学、工作后的好同事,家附近的好邻居,以及在各种场合结识的好朋友,都是个人友情网上的网格。仅有亲情和友情,对人生的快乐来说还远远不够。人到了性成熟之后,就会身不由己地渴望爱情,包括情需要和性渴望。这三情上有所欠缺,就会严重影响人生的幸福感;而三情的缺失,又很难用学历、文凭、身份、职业等这些外在的光环来填充和弥补。我认为,杨元元正是这样一个缺少了三情的女子。
杨元元六岁就没了爹,这让她在幼年的时候就饱尝了亲情缺失的情感遗憾;就像我们都知道的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会表现出某些性格方面的缺陷一样,杨元元过早丧失重要的父爱,让她的性格变得内向甚至是孤僻。她的同学们反映,她不太喜欢和同学们交往,而更喜欢一个人行事,就是她这种孤雁性格的表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亲情缺失带给她的孤独性格,也成了她友情的障碍。
看了一下杨元元短短的履历表,我注意到,她从2002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到今年9月来上海海事大学读研,中间这七年时间里,她只在不到一半的时间里,有过两份短暂的工作:在一家学校做了两年的英语教师,又在一家保险公司卖了一年的保险。这两份工作,又都是不太需要与他人合作的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偏向独处的性格特点。但做起来之后,她却发现事情并非像她想象地那么简单,教师少不了要和领导、同事以及学生们打交道,卖保险更是要想方设法地说服那些刀枪不入的客户。因此,这两份职业她分别做了两年和一年就不做了;在其后的四年时间里,她也没有再去做任何正式的工作。这种就业困惑,对于一个武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名校学生来说,主要原因在于她性格本身的缺陷。
30岁了,杨元元选择了读研,我不认为她是因为喜欢才选择了这所大学的这个专业,我也不认为她在这个年龄读研是出于对家庭贫困和养活母亲的考虑。像我所知道的很多学生读研的动机一样,我认为,杨元元读研更多的是她对社会环境的一种逃避;本科毕业七年中的工作经历,让她感到她更适合学校那样的生活环境,她是把延续学生时代作为考研的主要动机的。可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增大,她读研的时候,已经不再有原来读大学时候的那种安静的读书心境了。走出校门多年之后再回到学校,学校还是那个学校,人未必还是以前的那个人了。
中国有句很通俗的大实话: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个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到了男婚女嫁的年龄,并不是个人的克制,就可以抑制内心的情感渴望和性欲需求的。尽管杨元元的印象中,母亲曾经带给她甜蜜的回忆,也曾经是她情感的依靠和生活的慰藉;可是,一个三十岁的老姑娘,仅有母亲的亲情陪伴,已经远远不够了,她越来越难以排遣内心里日益滋长着的包含着情爱和性爱的爱情渴望了。今年九月入学之后,仅仅上了两个多月的课,她就越来越感到了想把自己的心交给书本,想让自己的身藏进书楼,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如果仅仅是由于校方冷漠和歧视了她母亲的话,按她的艰苦奋斗的经历来看,她还不至于那么脆弱吧?她也应该能看到,她和弟弟这两个在读的名校硕士和博士,用不了几年,他们姐弟还愁养活老母亲吗?在明明能看到短短几年之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就会云开日出、雨过天晴的情况下,为了经济的拮据或是母亲受到的委屈而选择自杀,这种认识太缺乏正常人的心理依据了吧?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漠视人正常的感情需求,甚至把孩子们的读书求知和他们的情感需要对立起来,偏执地认为好孩子应该一门心思读书,不能考虑情更不能考虑性。水到渠成和瓜熟蒂落本身就是人之常情,我特别不明白的是: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家长,谁不是打小过来的?谁没有过青春期?谁没有过成长过程中的情渴望和性向往?为什么自己曾经明确体验过的东西,等自己走过来了之后,却要千方百计地否定别人去想去做呢?
尤其是杨元元的母亲,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三十岁的姑娘还整天和你挤睡在一张床上,这正常吗?在你为你女儿的孝顺感到欣慰的时候,作为一个母亲同样也是个女人,你对你女儿内心的理解和关怀又有多少呢?
我所说的“三情问题”或者说是“三情关爱”,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引起高度重视。请教师们和家长们都能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们、为孩子们想一想。尤其要关怀女孩子,因为社会对女孩子更有一层情感压抑的要求,并把压抑的效果与道德品质的高低联系起来;好象一个女孩子只知道读书,对男孩子完全不感兴趣才是好学生、好孩子。学习成绩越好的女生,在学校和家庭这样“纯洁”的要求下,就会更多地克制自己的情欲和性欲,也就会更多地压抑自己的正常情感需求。然而,人的天性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崩得太紧的弦,早晚是要断的。
海涌时评:女研自缢缺三情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