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副执行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德国Damstadt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中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外经济体制司比较经济体制处处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比较经济体制研究所副主任。兼任中国人民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加州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等。
2009年将尽,三季度以来国家一切宏观数据都显示着中国经济持续回暖的局面.根据统计局 10月份经济数据,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8.4%,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固定资产投资则同比增长33.1%。同时,CPI和PPI降幅继续收窄,分别为负0.5%和负5.8%。另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2%.
受益于海外经济体的复苏,以及国内经济强劲反弹的拉动,10月出口降幅继续收窄.那么能否像多数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的那样我国经济有望在4季度走出负增长,复苏得以持续,进口将强劲回升?反危机政策是否可以功成身退?未来我国经济又有着怎样的预期?对此,我们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曹远征先生。
经济进入可预见的衰退期
本次中国经济的危机来自于外部的冲击。在外部冲击下出口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我国经济的增速下降。
究其根源,曹远征说,90年代末期以后,除政府之外,美国家庭和企业的负债率迅速上升,尤其是家庭的负债率上升的非常快。因此形成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美国家庭的收入不足以支撑支付,需要增加借贷,家庭的负债比率杠杆倍数因此而加大。当杠杆倍数增长到一定程度就出现恐慌性的去杠杆。这种现象在家庭与政府部门同时出现,随之扩大后形成金融危机。所以,金融危机的本质从这点来说是恐慌性的去杠杆过程。
到目前为止,随着“去杠杆化”的进行,美国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稳定,通过剥离有毒资产等方式,使美国金融机构的营利好于以往,第二波金融危机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未曾来袭。亚洲经济区也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例如东盟10+1的自由贸易区、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升亚洲金融这样一个抗风险的能力,使亚洲国家趋于稳定。由于全球各国都在努力修复资产负债表,因此尽管世界经济处于衰退之中,但是衰退已经可预见了。即去杠杆化可预见,因此衰退也可预见。曹远征预测,即便是增长,世界经济预计不会超过1%,欧洲、美国、日本经济为负2%。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已触底,欧洲经济即将触底,日本经济也将在晚些时候触底。
全球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
对于经济回暖,我国相应的反危机政策是否应该淡出市场经济,曹远征认为这只是短期问题,根本在于经济危机现阶段表现来看,世界经济结构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根据上半年统计数据来看,亚洲国家跟美国是“镜像”的关系,高度对称但是又高度相反。美国的逆差就是这些国家的税收。美国人负债的增加导致其消费的崩溃,因此造成了亚洲国家出口大幅度下滑。我国出口也因此下降了20%。这只是我国贸易问题之一,据统计在今年全球贸易纠纷有四分之三是针对中国的,而且一旦一个国家发生对中国的贸易争端,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跟风。比如当轮胎特保案在美国反倾销调查的时候,印度也提出要对中国的轮胎反倾销。这不会是一个暂时现象。
其次,美国老百姓的储蓄率在上升。从前两年的负值到现在储蓄率上升到7%。按照这个数据估计明年会达到8%以上。在这个情况下,尽管美国经济复苏了,在一个产能过剩,失业率已达10%且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复苏。美国老百姓不大可能有更多的钱去消费。
从这两方面看来,这次危机不是一个传统的所谓周期性的问题,不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复苏,就会高涨,繁荣,然后再进行循环。很有可能是结构调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反危机政策如何退出,而是要更加严谨地去估摸调整地方向,而这个调整是曲折、漫长的。不排斥世界经济在这个可预见的未来处在一个低速增长的石礅,更不会呈现2002到2007年繁荣的剧变。
中国再杠杆化弊端显现
美国不能负债消费也使中国经济不能独善其身。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去杠杆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去全球化”,中国在经济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抵御经济危机过程中用“再杠杆化”去抵御“去全球化”。
向好的经济数据表明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今年前10个月已经有了显著的成绩。
曹远征说,这些成就来源于我国通过再杠杆化撬动了国家、企业、家庭这三张资产负债表:国家4万亿的投资是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撬动;企业贷款规模空前扩大;通过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来撬动居民家庭负债表。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二季度以后我国房地产转暖,房贷加快,房地产的价格也在上升。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837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4.8%;商品房销售额27532亿元,同比增长73.4%。
可见我国经济率先触底反弹后基本上是以投资与内需拉动为主。在此期间,我国中西部的增长第一次超过了东部增长,因为有很多的投资集中在东西部,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
通过政府财政与贷款,国内投资呈现“国进民退”的现象。即大量投资都是在国有企业发生但由于我国财政收入现况并不乐观,直到9月份财政收入才转为正增长,新增的收入主要是两项税务,一个是石油的消费税和烟草特殊品消费税,具有不可持续性。想维持比较高的速度,财政投入还要继续加大,而财政能力在下降,通过赤字来撬动杠杆这是无法持续的。
其次,银行贷款的增幅也在下降,因为这次反危机政策银行贷款规模是空前的宽松,企业负债率上升到了一定程度,进一步负债的意愿逐渐下降,这样的情况下银行的贷款也是难以继续进行的。
再次,居民家庭贷款基本都集中在住房、汽车两方面。住房今年的销售额增长非常快,销售面积也有增长,但投资并没有大规模发生。但随着房价的上涨,更多的居民可能不大会去买房,因此家庭负债能力也在下降。未来房地产行业可能会出现一个价格高涨但是量不会增长的局面。
由以上三方面得知杠杆的能力也在减弱。另外,我国出现了通胀压力,资产价格上涨,产能过剩,CPI、PPI到现在为止依然是负值。再杠杆的风险在持续加大。因此再杠杆化还面临着一个值不值得的问题。
曹远征认为,再杠杆化的这些弊端已经十分明显。资产价格全面上涨,除了上证指数和沪深指数的变化之外,新开市的创业板被爆炒,市盈率高居不下,对今后创业板的生存环境带来很大挑战。虽然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量不大,但是后5年就会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产能过剩方面,主要是投向钢铁、水泥等第二产业。中国的钢铁产能从去年6亿吨增长到现在7亿吨,这引起全球铁矿的价格飙升,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加息的原因。除此之外,新能源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由于他们主要依赖中长期贷款,这将意味着银行的潜在坏账上升,金融的风险在加大。
加快中国经济的结构化转变
与此同时,曹远征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还可能呈现一个底比较高的W形状,今年三四季度冲高,在明年如果不采取控制有可能会超过两位数。但同时经济增长的风险因素也在显现。
预计CPI11月会转正,12月或者明年年初PPI也会转正。而金融风险也在加大,特别是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日益明显。
国际收支仍趋于失衡,今年以来外汇储备依然强劲增长,其中减去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仍有1220亿美元的增加额这对人民币的汇率及货币政策形成新的压力。
综合经济现况和未来风险,曹远征认为中国反危机政策向常态状态转化的时机预计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过去反危机的政策结构调节到促进改革的方向上来,
如何将我国高储蓄率转变为高投资率,如何在我国目前结构性的双顺差挑战下对汇率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安排,如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消费,这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是迫在眉睫需要正视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曹远征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必须转变观念,将依靠外需和依靠国内投资的观念转变为依靠扩大居民收入来促进国内消费。而提高居民收入,必须要改革我国的分配制度,让居民经济增长要快于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的增长。另外中国人口结构也在变化,预计在2016年左右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基本上被吸纳完毕,工资也在逐渐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的上涨。因此“十二五”计划不再是一个经济增长计划,而是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这个5年内需要将中国收入分配体制转到内需结构上来。
曹远征认为要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有五个方面的改革是可以预期的:第一、以能源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改革,改善资源配置的关系,包括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第二,增长国家的支持和社保,教育医疗,建设以提高居民收入为基础的分配体制改革,以提高国内消费能力。第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财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应该朝着公共服务型转变。第四,不再以GDP为导向来追求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而是发展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第五,以人民币国际化为重心金融体制改革来扩大对外开放。
《投资家》:您认为全球化的红利还未消失,那么结构性的调整核心体现在什么方面?
曹远征:冷战结束之后,市场经济与工业化生产方式扩张到全球,规模效益的提高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促成了全球化的红利:2002年到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4.3%,高于过去30年平均3.3%的水平。中国此期间经济增长平均是10.7%,而此前20年平均增长为9.8%,高出的这0.8到0.9个百分点是中国加入WTO的好处。这种红利在经济危机后还没有消失。
但新的格局又在显现,后危机时代全球不会再重现过去高增长,低通胀的过程,而是会出现一个相对低迷的状态。因此我们说是一个结构性的转变。核心问题就是欧美国家私人部分储蓄率在持续上升,那么这意味着全球市场在缩小,出口导向经济就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这看来大概已成定局。
《投资家》:我国再杠杆化的反危机政策也是一种增加负债的过程,力度之大为何却没有引起像美国一样的恐慌性去杠杆化呢?
曹远征:第一我国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经济的泡沫冲击比较低,经济还有增长空间,而且还处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间,有一个经济增长上升的势头。第二,中国储蓄率比较高,这个储蓄率比较意味着国家家庭、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相对比较健康。既表明不太会出现西方国家去杠杆化的迹象,也也不太出现资产负债表的局势。另外中国消费一直偏低也是一个因素。尽管今年增长比较快也只有15%。除教育、医疗之外服务业还不成气候。服务业将来可能会是一个经济比较的新增长点,是一个产业开始形成的过程。这次教育部长换人被认为中国教育产业重新要考虑的问题。
《投资家》:您说我国再杠杆化弊端显现,那么何时是我国反危机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
曹远征:这个转变应该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发生,为什么?中国要实施反经济危机政策的退出需要有三个指标配合,即GDP增长超过8%、通货膨胀率转正、出口止跌回升。而今年保八无悬念,预计CPI11月份开始转正。出口则会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时转负为正。这时候经济政策或者是再杠杆的政策已经开始实现调整,政府也开始出现一个转弯的迹象。我们现在知道转弯是一定要转,但是要转急弯,转大弯,一定要有一个平滑的转弯过程,不能急。在这么一个转弯的过程中间,需要从反危机调整到促进改革的方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