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礼·注目礼载体·金钱竞赛·道德竞赛
——题记
注目礼: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概念,既可以让每个人扪胸自问就心知肚明,又具有哲学认识论和纯粹逻辑的高度。最通俗地讲,注目礼就是人与人的比较——更准确一点,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后的赢余,也是人之所以为社会人的根本所在。
稍深刻着讲,注目礼就是人的价值度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一种商品不可能自己度量自己,而必须通过交换、借助于别的商品来进行。比如说,一个南瓜的价值不可能用南瓜来度量,因为一个南瓜就是一个南瓜,它必须借助于别的商品来度量,比方一个南瓜价值两个西瓜或三条丝瓜。注目礼也是如此,区别只在于,它度量的不是商品,而就是人本身。
之所以称注目礼,是因为人与人在比较后结余时,或者说在交往和互动时,礼还是非礼与注目的动作紧密相连。中外都曾有“陛下”、“殿下”、“阁下”和“足下”的称谓,比如说“足下”,即眼睛可以看在对方的足上,但不敢往上注目,以示尊重。而“陛下”是称呼国王或皇帝的,意思是只敢把眼睛放在宫殿的台阶上,根本不敢往上瞧,以示至尊至严。
注目礼人:与注目礼相应,这是对人性的抽象和概括,人作为社会人,根本之图在注目礼,即注目礼人。具体讲,注目礼人有两个成分:
逻辑原子:“我”就是“我”,人是围绕“我”的一种圆运动;
公设:“我”这一圆运动的圆心是别人对“我”的注目礼。
所谓逻辑原子,是一个自然科学借用,意即不可再分解,就是说:一切非“我”的东西,“我 ”都可以怀疑,甚至原本不可怀疑,“我”也能够“故意”怀疑,但“我”不可再怀疑。
公设是个假设,“我”这一圆运动的圆心是别人对“我”的注目礼——这一点不可证明,但符合经验的事实,没有谁不希望被别人认可、赏识和尊重,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指出的:“人的本性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注目礼思想体系:这是从“注目礼人”自然而然演绎来的,一旦确定注目礼人的概念,就必定推出注目礼的思想体系,而且严格从真正的个体“我”出发,也严格遵循成本与效益的经济逻辑,同时又严格遵循形式逻辑。
注目礼人之所以能演绎,是因为包含矛盾,一方面要围绕“我”转,这是人之天性;但一方面又要替别人想,因为注目礼在别人那里,别人向不向“我”注目,对不对“我”致礼,是由别人决定的,注目礼人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转与替别人想的对立统一体,可称为“人性太极”。
如果说现代经济学是一个关于商品价值的经济学,那注目礼的思想体系就是一个关于人自身价值的经济学。正因为是关于人自身价值,所以注目礼思想体系包罗万象,因为人的任何东西都必须得到价值度量或判断,都不可能超出价值度量或判断。正是在这一点上,注目礼思想体系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统一。(详细可参阅《“注目礼”为什么能“创造体系”》)
注目礼争夺战:这是对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的进一步描绘,以突显比较,包括足球比赛、唱歌比赛、围棋比赛、运动会和战争等在内,人类的一切比赛与竞争,都是注目礼争夺战,更准确讲,凡涉及价值度量或判断的人类活动,全是注目礼争夺战。注目礼争夺战有时也称“注目礼游戏”。
注目礼载体:注目礼争夺战不可能踏空而行,必须得有具体的载体,这就是注目礼载体。不同的注目礼争夺战,注目礼载体往往不同。在足球比赛中,进球就是注目礼载体,谁进的球多且快,谁就是注目礼的赢家,谁的价值就更高。在科举考试中,才学就是注目礼载体,谁才高八多,文章写得好,谁就是注目礼的赢家,谁的价值就更高。
在17世纪的一些美洲部落,由于生存条件的制约,最受尊重的人是那些擅长捕杀美洲虎的男子。在这里,杀虎数量和技术就是注目礼载体。
金钱竞赛:谁能创造更大的财富,谁能赚取更多的金钱,谁就是注目礼的赢家,谁的价值就更高,这就是金钱竞赛。“制度经济学之父”凡勃伦曾使用这一说法,乃现代社会最主流的注目礼争夺战,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平常所说的拜金主义完全可作为金钱竞赛的别名。
金钱竞赛并非自古以来就是注目礼争夺战的主流形式,恰恰相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社会都抑制金钱竞赛。原本上帝不与“玛门(财利)”同在,但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翻了天,拼命赚钱不仅不是罪,而就是拯救与荣耀,谁的财富更多,谁的道德就更高,谁就是注目礼的赢家,谁就与上帝站在一起——上帝与金钱同在了!今天地球和人类的根本麻烦就在于金钱竞赛。
道德竞赛:谁的品行更好,谁的魅力更大,谁的人格更健康,谁就是注目礼的赢家,谁的价值就更高,这就是道德竞赛。应该说,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主流的注目礼争夺战就是道德竞赛,但由于偏离正道,结果弄得很糟糕,搞成了道德暴力社会,甚至成为道德恐怖社会。在古代中华,主流的注目礼争夺战也是道德竞赛,尽管弄得也有问题,但相比欧洲要成功得多。竞赛不可避免,人类社会要走向美好,必须回归道德竞赛。
[“注目礼”正式论文]
[“注目礼”启蒙文章]
[“注目礼”专深思考]
[国外“注目礼”理论动态]
集中论述或应用“注目礼”的五本国外专著
1:《历史的终结》
2:《身份的焦虑》
3:《嫉妒与社会》
4:《为承认而斗争》
5:《蜜蜂的寓言》
[特别推荐]
欢迎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