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创)

    
有个家长抱怨孩子的作文很差,从小学到现在几乎没有长进,还说孩子读小学时遇到的语文教师不好,希望我能尽快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苦衷,其实,在对待孩子作文问题上,家长和教师的心情是一样的。
近来,我遇到三件与作文有关的真实的事情。一个是我的侄子,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一气写下一篇三千多字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的小说;一个是本班某学生给我发来邮件,说他最近写了几万字的作品,让我一定给他提提修改意见;一个是深圳某小学五年级的女学生,自己编写装订了一本10万字的文集,图文并茂,非常精美。这些可喜可贺的事情给我一点启示:孩子们写作真的有天赋因素,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同时,我认为他们的能写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细心体察和对人间万象深刻的思考,体现了一种写作的主体意识的增强,所谓“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下面我想简单说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学生主体性,指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尊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包括:第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第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指学生能自由表达,使身心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
苏轼曾谈写作,说“作文初欲奔放,令气象峥嵘,乃渐造平淡”;他崇尚自然,提倡自抒性灵,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答谢民师书》)。在《文说》里,他写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这里可以看出,苏轼的写作经验就是推崇自由的表达,把个性发挥到极致。他所谓的“平淡”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凡淡雅,而是隽永和绚烂之谓也。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重在学生自主表达,发展个性;“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重在适应主体需要,交流信息。显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作文是学生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主表达。作文教学活动又涉及教师的“教”,因此,作为培养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标准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考虑学生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不体察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作文教学,这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我们经常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等这些话放在口头上,在教学工作中又另搞一套。凭经验办事、搞教条主义、机械模仿他人的写作都是不尊重学生、无视主体性发挥的体现。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千篇一律地要求统一字数;不能写成诗歌之类的文体;一个学期就训练一个文体;机械地教授学生如何开头、结尾及衔接;有些参加过考试阅卷的教师,在谈如何写考场作文时甚至说“开篇不点题,最多二十七(分)”(高考作文满分为60分。有些文章“卒章显志”又该作何处理呢?如何写应考作文这里暂时不表)等。
如何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作文中的主体性呢?
首先,在作文题目的确立上,可以事先在班级中分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最后确立一个集中的话题或者选定相关的材料。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而不是教师闭门造车,一味地按照教科书来布置。
其次,学生写什么文体,不搞硬性规定,提倡百花齐放。我做了一个实验,凡是要求写成单一文体的作文,一般好文章很少见。因为你限制了学生的手脚,让他戴着镣铐跳舞。
最后,关于修改作文的方式。我查阅日本的中学写作教学,他们有一种做法,即提倡让学生自念作文(中国大多是教师念学生作文),并且是站起来大声念给全班同学听,然后大家讨论修改,这样做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更主要的还在于,它还能培养一个人说话的勇气和胆识。有些同学快毕业了,连大声在班级说话的勇气都没有。支支吾吾、期期艾艾、语无伦次等口语现象少吗?这也是语文能力差的表现。
作文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自评、小组评、同桌互评、班级交叉评等。当然,最后要求教师及时检查学生评阅情况,并且老师要严格复评,反馈信息,给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还是回到开头来谈,另一位家长和我谈他如何培养孩子写作文时,他是这样做的,自己带上孩子先去实地观察,去体悟生活,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然后,回家后让孩子及时写出。他看完作文后,帮助孩子提出修改意见,并再次去实地观摩,进一步体验、感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这位家长的做法,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人格、情感;尊重了孩子的话语权、写作权;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话语环境和积极的写作氛围。在这样的作文活动中,学生面对文本这个客体表现出主体性;学生作为师生(家长和孩子)“主----主”关系的主体又以师生共在为基础并表现出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关于“主体间性”这个话题,在此不详述)。
作文教学是学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没有主体间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往往失去了其合理性,出现过之与不及的现象;反之,没有主体性,主体间性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不断发展的源泉。
                                   2007-8-10于荆州
本期思考题:
1、          你怎样理解苏东坡“作文初欲奔放,令气象峥嵘,乃渐造平淡”这句话中的“奔放”、“峥嵘”和“平淡”?(中学生回答)
2、          有篇文章叫《苏东坡突围》,请问该文的作者是谁?(文学院的学生回答)
3、          关于作文的“主体间性”这个概念,你怎样理解?(文学院研究生回答)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摭谈(原创)
    欧阳毅
 
有个家长抱怨孩子的作文很差,从小学到现在几乎没有长进,还说孩子读小学时遇到的语文教师不好,希望我能尽快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苦衷,其实,在对待孩子作文问题上,家长和教师的心情是一样的。
近来,我遇到三件与作文有关的真实的事情。一个是我的侄子,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一气写下一篇三千多字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的小说;一个是本班某学生给我发来邮件,说他最近写了几万字的作品,让我一定给他提提修改意见;一个是深圳某小学五年级的女学生,自己编写装订了一本10万字的文集,图文并茂,非常精美。这些可喜可贺的事情给我一点启示:孩子们写作真的有天赋因素,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同时,我认为他们的能写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细心体察和对人间万象深刻的思考,体现了一种写作的主体意识的增强,所谓“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下面我想简单说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学生主体性,指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尊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包括:第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第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指学生能自由表达,使身心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
苏轼曾谈写作,说“作文初欲奔放,令气象峥嵘,乃渐造平淡”;他崇尚自然,提倡自抒性灵,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答谢民师书》)。在《文说》里,他写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这里可以看出,苏轼的写作经验就是推崇自由的表达,把个性发挥到极致。他所谓的“平淡”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凡淡雅,而是隽永和绚烂之谓也。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重在学生自主表达,发展个性;“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重在适应主体需要,交流信息。显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作文是学生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主表达。作文教学活动又涉及教师的“教”,因此,作为培养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标准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考虑学生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不体察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作文教学,这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我们经常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等这些话放在口头上,在教学工作中又另搞一套。凭经验办事、搞教条主义、机械模仿他人的写作都是不尊重学生、无视主体性发挥的体现。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千篇一律地要求统一字数;不能写成诗歌之类的文体;一个学期就训练一个文体;机械地教授学生如何开头、结尾及衔接;有些参加过考试阅卷的教师,在谈如何写考场作文时甚至说“开篇不点题,最多二十七(分)”(高考作文满分为60分。有些文章“卒章显志”又该作何处理呢?如何写应考作文这里暂时不表)等。
如何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作文中的主体性呢?
首先,在作文题目的确立上,可以事先在班级中分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最后确立一个集中的话题或者选定相关的材料。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而不是教师闭门造车,一味地按照教科书来布置。
其次,学生写什么文体,不搞硬性规定,提倡百花齐放。我做了一个实验,凡是要求写成单一文体的作文,一般好文章很少见。因为你限制了学生的手脚,让他戴着镣铐跳舞。
最后,关于修改作文的方式。我查阅日本的中学写作教学,他们有一种做法,即提倡让学生自念作文(中国大多是教师念学生作文),并且是站起来大声念给全班同学听,然后大家讨论修改,这样做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更主要的还在于,它还能培养一个人说话的勇气和胆识。有些同学快毕业了,连大声在班级说话的勇气都没有。支支吾吾、期期艾艾、语无伦次等口语现象少吗?这也是语文能力差的表现。
作文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自评、小组评、同桌互评、班级交叉评等。当然,最后要求教师及时检查学生评阅情况,并且老师要严格复评,反馈信息,给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还是回到开头来谈,另一位家长和我谈他如何培养孩子写作文时,他是这样做的,自己带上孩子先去实地观察,去体悟生活,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然后,回家后让孩子及时写出。他看完作文后,帮助孩子提出修改意见,并再次去实地观摩,进一步体验、感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这位家长的做法,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人格、情感;尊重了孩子的话语权、写作权;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话语环境和积极的写作氛围。在这样的作文活动中,学生面对文本这个客体表现出主体性;学生作为师生(家长和孩子)“主----主”关系的主体又以师生共在为基础并表现出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关于“主体间性”这个话题,在此不详述)。
作文教学是学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没有主体间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往往失去了其合理性,出现过之与不及的现象;反之,没有主体性,主体间性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不断发展的源泉。
                                   2007-8-10于荆州
本期思考题:
1、          你怎样理解苏东坡“作文初欲奔放,令气象峥嵘,乃渐造平淡”这句话中的“奔放”、“峥嵘”和“平淡”?(中学生回答)
2、          有篇文章叫《苏东坡突围》,请问该文的作者是谁?(文学院的学生回答)
3、          关于作文的“主体间性”这个概念,你怎样理解?(文学院研究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