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十二届大学生辩论赛决赛”的现场台下,当看到辩题“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危机感哪个更重要”时,我心里就有预感,持“民族自豪感”观点的正方可能会输掉这场比赛。
果然,正方一开场便以“诗朗诵”的姿态阐述了内心充沛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不屈不挠的中国同胞,正因有了民族自豪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而反方气势上显然逊于“诗朗诵”,不过他们倒还从容,以“居安思危”为主线,悲情地论述了危机感会促进国人未雨绸缪、应对危机,而且他们论据充分,尤其是播放了《建国大业》中毛泽东主持选择《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时的片段,巧妙地借毛泽东之口讲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要长期响彻在国人耳边的道理。
在相互质辩环节,正方攻击反方“危机感”过强,会引起消极、悲观心理,并进而导致“投降主义”现象,乍一听有些牵强,但却几乎切中要害。反方可能被对手的“爱国主义”口号唬住了,没有正面抨击过火的“民族自豪感”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是我们教育的“功劳”,大家无形之中不会也不敢轻易对“政治正确”的观点进行质疑。
其实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们都很清楚,中国革命史中,“左倾”的危害超过了“右倾”的危害,他们用动听的口号、激动的情绪忽悠大众,冲动冒进,犯了无数不可饶恕的过错,在八十年代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邓小平先生多次讲过这个问题。
评委和大众的鉴赏力永远不可低估,在论辩的三个环节中,评委一边倒地给“反方”打了高分,这固然是“反方”表现不错,更重要的是“正方”的辩论内容空洞,表现欠佳所致。
正方并不是没有机会赢得这次比赛,问题在于他们对于反方“居安思危”这个主论点缺乏有效地反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似乎从古至今、放之四海而皆准。“居安思危”妙在其界定了“思危”在“居安”的环境与前提之下,正方如果对应用“临危不乱”,也就是当国家民族处于“临危”时刻,国民更需要倡导自豪感与坚韧的精神。这样的话至少可以让“正方”与“反方”打成平手。
老胡我本人就有“临危”的经历,在97-99年学院创业时期,我要求我的几位副手“只许报喜,不许报忧”,因为可怜的老胡在资金、建设、招生工作的重压之下,几近崩溃,其它事务只好烦请各位替“朕”分忧,好自为之了。老胡还一度把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制成镜框,挂在墙上,可见心虚到何种程度。这个时候,谁再让老胡“思危”,那非疯了不可。
如果正方再另辟蹊径攻击反方的话,一拳击倒对方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一个人长期处于悲情与焦虑状态之下,容易患上“抑郁症”、“迫害症”等心理疾病,国家与民族也不例外。长期处于“危机、被压迫、被侮辱”的心理暗示下,容易爆发国家癔症。我个人以为40年前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的原因,除了党内政见不同,更重要的是与当时毛泽东对苏联强烈的“危机意识”有关。1970年以后,毛泽东睿智转向,周恩来缜密操作,中美签署了《上海联合公报》,中美苏三国之间的力量趋于平衡,中国的外部环境大为改善,中国也才逐步进入正常的思维与心理状态之中。
读到这里,各位网友可能有点乱,老胡到底帮谁呢?正方、反方都有它的道理,我想说的是应用学说、思考问题的方法,许多听起来“正确无比”的学说与理论都有着其产生的特定背景与缘由,应用时,当然就要考虑到其适用的前提和范围,超越了这些前提与范围,小则效果不佳,重则走向荒谬。即就是前提与范围对了,执行时还需要把握好“度”。
顺便讲一句,辩论赛的主持人表现不错,不愠不火,严格执行程序,保证了辩论赛的公平与质量。辩题选的不够新颖,容易让辩者走上煽情、悲情的老套路。我为下一次的辩论赛拟了一个题目:正方观点是中国的民间谚语“听人劝,吃饱饭”,反方是意大利文学家但丁老先生的哲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