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关注】哥本哈根


【一周关注】哥本哈根

 

本周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117日已经拉开帷幕,虽然,世界各国的领导人要到下周末才会“云集”哥本哈根,但是世界各国的谈判代表已经在哥本哈根角力,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环保人士,更是早已在哥本哈根粉墨登场。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早在1992年就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9926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已经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了公约,通过了名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的《里约公约》。就国际社会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以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国际合作设计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里约公约》于1994321日正式生效。到20045月,先后共有189个国家和地区组织作为缔约方加入《里约公约》。从1995年起,缔约方每年召开一次年会。

199712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3次缔约方大会上,共有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所谓的《京都议定书》,明确了从20082012年期间,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今年在哥本哈根举行“世界气候大会”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由于2012年将近,所以,哥本哈根会议将决定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温室气体的减排比例和数量,因而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注意。

京都议定书限定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6种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其中以后三类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强,但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55%。由于二氧化碳和甲烷都含有大量的“碳”,它们占据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我们常常简称为“碳排放”,并由此衍生出“碳政治”“碳关税”等与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术语。

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危害就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而随着气温的升高,一些生物会因为生长环境遭到破坏而灭绝;极端天气(如台风等)也将会更频繁地出现,从而导致农业的减产和更多的自然灾害。。。即将遭到灭顶之灾的马尔代夫、帕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太平洋岛国,对全球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有着切肤之痛。。。

然而,碳排放却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减少传统的碳排放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减缓。高成本的清洁能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而修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更是比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利益要高的多的多。所以,虽然在“碳减排”的认识上,各国领导人都有共识,但是多是嘴巴上的空谈。在具体减排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却有着不可调和得矛盾。毕竟,减排就意味着负担!即使是掌握了新能源技术的发达国家,也更多的是希望他国的“减排”能带动自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不是白白地把技术和设备免费提供给别人。特别是在对碳排放历史责任的追究问题上,在减排的初始时间设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利益争分,很难调和!

对于中国来说,近2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将中国推向了世界经济的“大国”,不仅国民生产总值高居世界第三,年碳排放总量更是已经高居世界第二。城市建设的豪华,奥运会、全运会的铺张,再加上一些人乍富后炫耀,官员们在本次世界气候大会上的高调出镜,更让世界都对中国另眼相看。但所有这些能给我国换来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利益。我们已经听到,在哥本哈根,美国谈判代表已经扬言,在碳减排方面“中国没有资格获得美方资金支持”。

    哥本哈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