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12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0/2010-03-12/34464.shtml
华夏作家网转载2010.3.16 http://www.hxzjw.com/view2.aspx?id=000471
耿大林正为眼皮跳烦恼的时候,有人从乡棉花采购站回来告诉他说,耿直两口子今真走运,棉花起码多卖了400元。耿大林问是怎么回事,来人一副急匆匆的样子,顾不得多说,只说,他们俩戽了窜水。
所谓“戽窜水”,是指刚过了磅的棉花来不及搬运走,又被人偷偷搬过来第二次磅。在熙熙攘攘、一片忙碌的采购站,这样投机取巧的事不足为奇。但耿大林的性格和他儿子的名字一样,耿直得很,要不他怎么会给儿子取名耿直呢!做耿直人,这是耿大林一生的追求。耿大林活到这把年纪,从未做过坑蒙拐骗的事情。可是他的儿子耿直,这个不争气的耿直,这个味着良心背叛老子做着极不耿直的事情的耿直,竞然胆大包天“戽窜水”,这和土匪、强盗有什么区别?
耿大林虽然耿直,但他也很迷信,他在伤心气愤中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感觉到那块跳得令人烦燥的地方正是右眼皮。左眼跳财来,右眼跳祸来。在耿大林的人生经验中,虽不是百分之百的灵验,但有时确乎发生过一些大大小小的烦心事或者口角。儿子若能顺利地回来,耿大林自然少不了一顿严厉的家教,或者会拉着儿子到棉花采购站就地退款,再给人家赔礼道歉。可现在儿子还没回来,没回来就等于耿大林不能实施这一方案,没回来就等于这件事情中隐藏着危险因素。他当时就这么预感着。想一想会是多么可怕。俗话说,伸手必被捉。就算过磅员一时疏忽,就没有回过神来觉察到的时候?有一个人知道,大家不就都知道了?就算知道这事的人觉悟都很低,难道其中就没有一个像我耿大林一样耿直的人站出来检举揭发?而且倘若事情败露,一向很老实很规矩的儿子如何应付这种局面?这时,耿大林已经被儿子耿直的不耿直折磨得忧愤交加。
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耿大林如坐针毡地盼到了归来的儿子媳妇。耿大林一看到他们俩喜笑颜开的样子,一块担忧的石头虽然落了地,一块愤怒的石头却压上了心头。归来的耿直若是换了别人当爹,此时一定会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地向爹报喜。可耿大林是他爹,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在快要进家门时,耿直就悄悄嘱咐妻子巧莲别喜形于色,要尽量装得平静一点。巧莲痛苦地压抑着心中不断翻滚的喜悦,硬是没办法让爹爹分享这份喜悦。按理说,耿大林一见儿子媳妇的面,那愤怒的情绪必然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但是儿子媳妇没能给耿大林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他们像故意躲避他似地关上门一阵嘀嘀咕咕。耿大林只把不断抽搐的脸和突起的眼珠对着房门像仔细照镜子似地默默地挤弄了一阵,张开的口重又闭上。心想,老子总有跟你们说个清楚明白的时候。
耿大林在下午四点半至六点钟这段时间内未发一言,给人留下一段空白和想象的空间,尤其给是儿子媳妇留下一段偷偷咀嚼欢乐和幸福的宝贵时间。真正引发耿大林和由儿子媳妇组成的联合舰队激战的因素,不知该不该咎于自然天气。当时,天空中白色的山羊、大象、狮子顷刻间不见了踪影,北边铅色的云层慢慢向四方浸润。大气压显然很高,无病无灾的耿大林喉头发紧,如鱼刺卡喉。所以,耿大林当时说出的话有点像吐出的鱼刺很扎人。耿大林这话是对儿子说的:你要是再迟点回来,我的饭都送到派出所了。
耿直还沉浸在兴奋中,他不理解爹说这话的意思,只憨憨地望了爹一眼,又听爹说,明天把不义之财给人送去!
耿大林的话像蓝色的天空中突然滚过的闷雷。儿子想,事情已经让这个古怪的爹知道了,必须要经过一场残酷的资金保险战。否则,不是白白的担惊受怕了一场?哪知,巧莲早已按捺不住,脸色突变地说,真没见过您这种当爹的人,人家千方百计给家里捞钱,您却把弄回来的钱往外人手里塞。您要这样,究竟怕不怕人笑话?
耿大林说,怕人笑话?老子一辈子没做过亏心事,做了亏心事心里就不踏实。
耿直连忙说,别嚷,别嚷,让人知道麻烦就大了。
巧莲说,你爹他巴不得哩!
耿大林说,莫说巴不得,人家早知道了。你这钱放在手里一天,心中就不安宁一天,亏心事做了讨不到好。明天主动退给人家,省得惹麻烦,自己落个心安。
巧莲说,爹,不是我们要这样做。难道你不知采购站那班人?他们见了熟人、亲戚,等外级的棉花卖成一级、二级,生人的棉花再好,顶多一个二级,三级、四级是常事。再不然,给你少称或者干脆说你棉花水份重,扣除棉花的重量。你到那里去看看,碰到这样的情况,谁还象你儿子这样老实,哪天没人往棉花里裹石头、砖块?
耿大林听了这话嗓门变大了,你就只晓得跟那些人学,学了有什么好处?得了一时的便宜,埋下了永远的祸根。哪天碰得头破血流你才晓得不该这样做,到时候连后悔都来不及了。你说耿直老实,我看耿直早给你惯坏了。
耿直说,哪个像你这么死脑筋,现在这世道耿直人吃亏,耿直人是傻子。我看我早该改名了,我不想做傻子。
耿大林一拍桌子:反了天了!这家里老子活一天当一天家,闭了眼随你们怎么着。这钱明天送也得送,不送也得送!
巧莲说,就不送,你要送,我们和你分开过。
耿大林说,怎么?不服管了?告诉你,你们别说分家,就是跑到天边,老子照样要管。
巧连这时就呜呜哭了起来,巧连哭着说,这400多元你说退就退,你知道400多元是什么?400多元是600斤稻谷、是400斤米、是60只鸡子、是800斤桔子、是10多袋碳酸氢铵、是1000斤窝苣、是2000萝卜……巧连一口气流利地说了这么多,听得细心人思维也跟不上来,这帐要算也还得几分钟算啊!没有人知道,巧莲在回家的路上就把这帐算得清清楚楚了。可是谷也好、米也好、蔬菜也好、水果也好,你能舍得随便拿去送人吗?所以,巧莲最后总结似地说,你说,这400元你算得出来是多少斤汗水?
耿大林说,400多元是什么?那不是你们的汗水,那是不义之财!
耿直急了说,你别说了,这钱绝对不能给,给了我怎么跟人说?难道你跟人说我们俩戽了窜水不成?你……别做这种傻事?
耿大林说,你好糊涂,今天他们不知道,明天、后天保不准不知道。
巧莲说,知道怕什么?我不承认,没有的事。
耿直说,怕怕怕怕怕!我看穿了,你就是胆小怕事。
耿大林觉得儿子的话歪曲了他的形象,急了,说,老子是怕事的人么!前年村干部加重农民负担,拿公家的钱往腰包里塞,老子头一个提出来要查帐,要上诉,硬是把那几个拉下马,老子是怕事的人么?这是怕不怕事的问题么?
小俩口听了便不再言语。
这场争论实际上没有最后结果,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可思议。这钱明天是该送采购站还是不该送,显然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耿大林一面叹息自己老了,一面又叹息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晚饭是耿大林事先就好的。八点钟的时候,耿大林想到该吃饭了,耿直和巧莲躺在床上,拴上了门。耿大林也不喊他们吃饭,还是年轻人哩,未必要我这老家伙去喊你们?狗崽子,越来越出鬼了。耿大林拿起碗筷的时候,愣坐了一会。于是,在这短暂的沉默中想到了一样东西——酒。他很想喝点酒。
耿大林是那种酒量很大,平时却不轻易饮酒的人,耿大林喝酒有个有讲究:逢年过节、高兴或痛苦的时候就放开量来饮。而且酒一般不是原装酒,是那种本地小作坊的散酒,货真价实的。
耿大林在喝酒的时候,想到了一段往事。
那是哪一年?一九六七年吧!那是一个夏天。耿大林在农田耕作的时候,发现村庄里浓烟骤起。耿大林一看:糟了,准是哪家失火了。农田里的人见了,立刻纷纷放下农具,拼命往村庄里跑。那些年,村庄里普通都是茅草房,茅草房烧起来特快,南风一吹,一家一家地燎。所以,一路奔跑的人连腿都吓软了。耿大林越靠近村子,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他家的茅草房正处在一片火海中。耿大林想到家中腿残疾的老婆,还有两岁的儿子。可是农田离村庄太远,而且人们渐渐跑乏了,耿大林感到抢救他家已经是没有希望了,他在迈着沉重的双腿的时候,心都快要跳出来了。一群人跑了很久,终于赶回了村庄。这时,大火已经熄灭。耿大林发现自己的茅草房已要荡然无存,老婆抱着儿子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几个在家的妇女七嘴八舌讲述着刚才发生的故事。耿大林从她们嘴里知道是一群湖南人扑灭了这场大火,知道是其中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钻进火海救了他的儿子,听说小伙子头发都被火烧掉了不少,衣服被烧得千疮百孔。耿大林开始在人群在寻找湖南人,寻找救了儿子的小伙子。人们告诉他,湖南人已经走了。这些年,夏纳河里总有成群结队的湖南船队从这里经过,这些纤夫路过这里扑灭了大火后又踏上征程。那一刻,耿大林顺着弯弯曲曲的河堤追了好远,终于没能追上。他双膝跪地,朝湖南人远行的方向叩了三个响头。
那一幕在耿大林心目中印象太深刻了。耿大林在儿子耿直面前象念经一样地常提起这件事,为的就是要让他知道他的生命是一个不知名的好人拯救的,长大了他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年,世风与从前有很大的差别,耿大林管不了许多的事。但他想,不管人心怎样变,自己的心不能变,儿子的心不能变。老伴辞世后,耿大林对儿子絮叨得更多了。可是很多事情他越来越感到无能为力,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话缺少份量,所有的劝说都显得苍白无力。
耿大林苦闷地喝着散酒,一杯又一杯,他记不清到底喝了几杯。回过神来领略酒的滋味时,感觉到这酒已没有酒味,于是嘀咕:怎么越喝越象水?什么都假了,难道连这便宜的散酒也要掺假!
实际上,耿大林把酒喝出了水味已足见耿大林饮酒过量了。耿大林不知道。耿大林摇晃着身子走出家门时,天上已是群星灿烂。耿大林有点感觉,他要到田野上去散步。他走到田埂上的时候,就把满天繁星看成了爆米花。
耿大林同儿子媳妇争吵的时间正是下午六点多钟。六点多钟的天空铺开的铅色云层最终没能酿成一场大雨,只滴了几点暴雨后,又改变初衷,呈现出一副让人捉摸不定的模样。只是上天这种假象迷惑了许许多多的庄稼人。当时,有些人家的稻谷正躺在田里,主人们遇到这种风雨欲来的局面慌了手脚。
耿大林飘然若仙、漫无目的地走了很远很远。最后在一座简易石桥的一端立住了脚,他看见远处的乡场上正亮着电灯,那里有人在脱粒,近处的稻田里有人在收捆。间或有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在耳边回荡。耿大林在路旁坐下,同时有刺鼻的污秽物很随便从喉咙里涌出来顺势倾倒在脚旁。耿大林感到有点困倦。
耿大林是被一阵拖拉机轰隆的声音吵醒的,那辆拖拉机当时就在他身边“突突突”地持续响着。所以,这是耿大林醒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耿大林醒来的时候,开车的小伙子正从驾驶台上走下来,惊魂未定地问耿大林:这石板是您垫上的?
耿大林仍旧迷迷糊糊,嘴里只是“嗯嗯嗯”地应着。小伙子说,耿伯,您今天救了两条命。
小伙子和车上高高的稻草垛上坐着的妻子被人救了。这地方没任何人,不是耿大林,又是谁做的?
小伙子是个马大哈,他家的稻田在最偏远的地方,老天一变脸,就把他给催下了田。稻子要是在田里淋了雨,谷就没质量了。所以六点多钟的时候,他就忙着和妻子抢运稻草垛。按理,手扶拖拉机必须经过一条水渠,渠上本来有一座修得不错的钢筋水泥桥。然而,弯来弯去太费周折,所以他的手扶拖拉机就近拐上了这座简易的桥。这座桥的渠中心只有一个水泥墩,上面用六块水泥预制板拼成。平时,很少有机动车辆在上面行驶,只有平板车和行人经过,有时也有手扶拖拉机打这里过,但那大都是在白天。小伙子自恃操作技术不凡,而且胆大,加上又要急着抢收稻子,所以就在这座石桥上来回跑了几趟。
最后一趟的时候,手扶拖拉机过桥不是很顺利。车辆刚通过桥面,一块预制板脱落掉在渠边。小伙子心里急着抢运稻子,心想,回来再垫上吧。回来时,便捎上了在稻田收捆的妻子。天上只有微弱的星光,在乡下手扶拖拉机又大都无灯。小伙子的车也一样没有灯,所以,回来时,车就径直开过了桥面。可是经过桥时小伙子突然记起,桥板原是脱落掉了的,浑身不禁冒出一阵冷汗。弄不明白的是,车辆怎么会安然无恙地通过了。下来一看,原来桥板重又垫上了。小伙子四下张望,看到不远处躺在地上睡觉的耿大林。
耿大林全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需要补叙的是,就在小伙子先前开过稻田去时,另有两个捉鳝鱼的小伙子打这里经过,发现桥板脱落,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石板给垫上。
小伙子似乎没想过耿大林为什么要睡在路旁的草地上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只是闻到一股刺鼻的酒气,也来不及细想。当他庆幸地驾车上路时,忽然觉得耿大林行踪古怪,于是他停下来大声喊道:耿伯,您还在这干什么?耿大林含混地“嗯”着算是应答。
耿大林是在夜很深的时候回到家里的。耿直两口子也几乎一夜未合眼,他们既恼恨当爹的,同时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事会惹得爹生这么大气,差点一夜不归。
第二天早上,耿大林救人的事就被开车的小伙子传开了。耿大林不明白自己昨夜究竟干了些啥,真是自己垫了预制板救了他们吗?耿大林感到头很痛,他努力回忆着,始终记不起来。但他敢肯定,遇上这样的事,他耿大林绝对会做。他想,一定是酒后做过的事,现在记不清了。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份荣誉。
有了这份荣誉,耿大林开始很神气地直盯着儿子和媳妇,心里说,你们该晓得你们的爹是一个怎样的人了吧?你们知道做好事的幸福感了吗?做好事与做坏事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不过,耿大林毕竟心里不踏实,他要亲自去看看那座石桥,再努力作一些回忆,看看是否真的做了好事。
耿大林沿着昨夜走过的路,走向那座桥。他在很得意地想,如果时光倒转去二十多年,老子做的事不知比这还要高尚多少倍。那一年,也是夏天,耿大林和一个小伙子半夜三更拿着镰刀去给集体割了一大片稻谷。第二天,有干部调查这好事是谁干的,他们谁也没说。耿大林至今仍为那时的情景激动,为那时人们的纯朴叫好。现在,无论思想观念怎样改变,象他们这一代人,特别是他自己,有些东西是深入到骨子里去了,不会有太多的改变。耿大林在回想往事的时候,那座桥已经在他眼前了。边上的桥板仍然有些湿气,而且裹满了泥巴,耿大林这时似乎能很清楚地想到昨天他走过的地方,他压根儿就没有走过这座桥,更谈不上去垫预制板了。是自己喝多了记不清了?不会,耿大林已经清楚地意识到预制板不是他给垫上的。
我这是说了谎!耿大林有些垂头丧气。谁垫上的石板?这事肯定马上会弄明白,可我为什么要承认是我干的?我这是为啥?真相大白后,我这老脸往哪搁?我还拿什么话去教育儿子媳妇?
耿大林回到家里的时候,一脸苍白。
耿大林觉得自己做了一桩比坏事还丑的事。他在家里茶不饮,饭不思。幻想着哪儿发生了一场大火,他纵身跳进火海抢救生命财产;幻想哪儿有一落水儿童他去救了。然而,一切都是虚幻的。耿大林觉得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因此,他根本就不去再提儿子媳妇退钱的事。
耿直两口子对爹爹的神态好生诧异。他们弄不懂老头子还是不是在为昨天的事生气,所以他们事先构筑的坚固防线在老头子近乎痴呆的沉默表情中渐渐出现了裂痕。最根本的是不想为这几百元钱气坏了老头子的身子。
耿直低声叫了一声闭着双眼靠在床上的爹。
巧莲把头探进来,偷偷看了公爹一眼。
耿大林转过头来叫了一声:直娃!声音却没有一点底气。
耿大林声音低沉地对耿直说:爹今天早晨说了谎话。爹昨天喝了酒,以为那预制板是爹给补上的,爹真是昏了头!好糊涂的人哟!我只是认为我肯定会做那事,只是因为喝酒记忆不清了,怎么就没想到一个人哪里搬得动一块预制板!爹不是诚心要说谎,不是诚心要被人耻笑,被人指后脊梁。事情真相大白了,弄得我娃儿脸上都无光,爹对不起你们哟!
耿直听了这话,喉头一阵发紧,哽咽着说,爹,你怎么这样想?
耿大林说,爹对你们过于苛刻,是人都有私心,可爹也是为你们好啊,做个耿直人是爹一生的追求……到明天,我得去给人说清楚,预制板不是我弄上去的。小俩口的命也不是我救的。说清楚?说得清楚吗?
耿直说,爹,您再不要自责了!儿子理解您,您是为我们的事,心里象犯了病一样难受,才变成现在这个样的。
某一天上午,耿直和巧莲来到了棉花采购站,他们把不该多领的400多元钱退给了站内工作人员,站内工作人员起初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听到了耿直讲的故事,不过,他们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因为耿直和巧莲撒了谎。
耿直和巧莲是这样说的:那天,我们来卖棉花,你们的秤给多称了,所以也就多给我们算了400多元钱。
工作人员问:你们当时没发现?
耿直说,没发现。
巧莲说,回家后,是我爹发现的。
工作人员说,我们过磅会有问题?
耿直说,肯定有问题。
(原载《江汉》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