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我走南闯北几乎游遍了整个中国,在饱览大自然壮丽风光的同时,让我最感兴趣、最流连忘返的就是那些古代文化人的遗迹。站在这些历史的现场,重走在这些文人或浪迹、或被发配的古道上,吟诵那些世代流传的诗词歌赋、名篇佳句,我在对他们的才华大为惊叹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命运深为感叹。
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满清王朝,中国知识分子的所谓“正途”,其实只有“自古华山一条道”——入仕从政。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夫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找一个可以通过“以道事君”来实现自己理想的君王,同时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由此“三日无君,则惶惶然”。“亚圣”孟子游说列国君王,也是想以王者师的身份,辅佐君王以“仁义”治国,使自己得以安身立命。骄横恣睢的君王,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最后只好退而传业授徒、著书立说。但不管仕途多么艰难,处于那个漫长时代的知识分子,总是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人生梦想,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人生目标,以“文死谏,武死战”为人生价值,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念——光宗耀祖,扬名显亲,泽被后世。传统社会中的价值排序是“立功、立德、立言”,排第一位的是“立功”,之后才是“立德”,两者都不能实现,不得已才去“立言”。
纵观数千年中国士人的命运轨迹,不难发现,他们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几乎从未摆脱过悲剧的阴影。除了极少数的贤相之才遇到了明君,在一定的局限之内,为社会、民众做了一些贡献外,就大多人数而言,他们或入仕从政,蝇营狗苟;或落泊江湖,西风瘦马;或混迹青楼,放浪形骸;或揭竿而起,落草为寇。
是谁在导演这一幕幕的悲剧?这些悲剧对中国士人的性格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满清王朝,中国知识分子的所谓“正途”,其实只有“自古华山一条道”——入仕从政。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夫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找一个可以通过“以道事君”来实现自己理想的君王,同时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由此“三日无君,则惶惶然”。“亚圣”孟子游说列国君王,也是想以王者师的身份,辅佐君王以“仁义”治国,使自己得以安身立命。骄横恣睢的君王,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最后只好退而传业授徒、著书立说。但不管仕途多么艰难,处于那个漫长时代的知识分子,总是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人生梦想,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人生目标,以“文死谏,武死战”为人生价值,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念——光宗耀祖,扬名显亲,泽被后世。传统社会中的价值排序是“立功、立德、立言”,排第一位的是“立功”,之后才是“立德”,两者都不能实现,不得已才去“立言”。
纵观数千年中国士人的命运轨迹,不难发现,他们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几乎从未摆脱过悲剧的阴影。除了极少数的贤相之才遇到了明君,在一定的局限之内,为社会、民众做了一些贡献外,就大多人数而言,他们或入仕从政,蝇营狗苟;或落泊江湖,西风瘦马;或混迹青楼,放浪形骸;或揭竿而起,落草为寇。
是谁在导演这一幕幕的悲剧?这些悲剧对中国士人的性格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以下几位文人的故事或许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前几年,我经常受邀游走于长江两岸,工作之余,我在长江头的四川拜访了李白的故乡,也在长江尾的安徽凭吊了李白的陵墓,以致再读这位大诗人的诗篇,亲近中总是夹杂着一些凄凉的味道。
李白,这位才华横溢、志存高远的天才诗人,“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力抵卿相”。四川江油太白祠下的李白故里山清水秀、灵气氤氲,站在这里,缅怀诗人当初辞亲远游、仗剑去国的冲天壮志,不禁让人思绪万千。李白25岁出蜀,目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入将出相、事君报国、济利苍生。
只可惜,此时的唐玄宗已不是当年那个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了,而是耽于声色、奢侈荒淫的唐玄宗。他心里想的既不是大唐江山,也不是黎民百姓,而是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他已经昏庸到把最后一个贤能老相张九龄赶走,而让嫉贤妒能、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出身市井无赖、善于谄媚钻营的杨贵妃的叔伯哥哥杨国忠先后当了宰相。
也许是李白并不知深宫内情。四处奔走的他,依仗自己的诗文才名,一时隐居于终南山,结交玄宗的宠婿张垍,希望得到他的援引;一时又上书且前往拜谒以奖掖后进闻名的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表示“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也是希望得到他的引见。这些都落空之后,在他42岁这一年,似乎时来运转,由好友——道士元丹丘通过玉真公主引荐,他终于被玄宗征召入京,并赐翰林供奉(在天子左右供职的翰林)。初到时,天子“降辇步迎”、“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试想,皇帝随时向他咨询国政,又请他秘密草拟诏书,这是多大的重用与恩宠!但这些都是皇家的虚应故事,唐玄宗只是想用他的诗情文采点缀他与杨贵妃的缠绵艳情。一日,唐玄宗携杨贵妃到沉香亭前观赏盛开的名贵牡丹,乐师李龟年带着一群梨园弟子正准备献歌助兴,唐玄宗说道:“赏名花,对妃子,哪能用旧歌词!”于是命李龟年宣李翰林即刻制作新词。正在“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还“宿酲未解”,迷迷糊糊地写好歌词交给了李龟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就是李白一生中少有写得令人销魂的艳丽之词《清平调》之三首。可见,狂傲不驯的大诗人,对这位多情好色的皇帝也不能不委曲侍应。但即使如此,他的闲散翰林当了不满两年,还是被皇帝身边的小人诬陷了。唐玄宗对他总算是宽大处理,没有贬逐杀戮,而是“赐金放还”(给几个钱打发走了)。
从此,这个曾一心想效法管仲、范蠡、张良、诸葛亮等名臣良相,辅佐君王、建功立业的诗人,只能浪迹于江湖,寄情于山水,以诗酒消愁了。
于是便有了两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景;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感叹;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但李白毕竟不是一个忘情于山水之人。他虽一度消沉,到处求仙访道,并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当他看到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佞之徒掌握了大权,官吏贪渎,边将横行之时;当他得知安禄山预谋造反,而皇家却一味娇宠之时;当他目睹杨国忠为邀功两次讨伐南诏,导致数十万官军覆没,百姓流离涂炭之时……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却也只能在诗歌中讥讽感叹。而当他的朋友北海太守李邕及刑部尚书裴敦复这些有功的俊秀之士竟被李林甫诬陷、杖杀时,他似是悲愤、哭嚎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坟头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他似是已心灰意冷了:才俊之士都有如此的下场,自己这个早就想引退的人还追求什么功名利禄啊!
可是,拳拳报国之心难以割舍。安史之乱爆发之时,李白正流浪于中原,在携妻子逃难南行的途中,当他得知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时,一下子就从酒醉与颓放之中惊醒了过来。“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为了报国,他愿效法申包胥于秦庭做七日之哭,可惜愁白了头发却无报效之门。正此时,被唐玄宗任命为江陵大都督的永王李璘率平叛大军到了浔阳(今九江),三次征召了李白,刚到庐山的李白也认为机会终于来了,于是精神抖擞地投身于拯救国难,当了永王的幕僚。此时唐玄宗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新皇帝怕弟弟永王功高权大,将来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发诏书命他去四川觐见太上皇。永王不从,于是他的平叛大军反成了叛军,部将畏罪作鸟兽散,永王也被急于向新皇帝表功的地方官员杀掉。一直梦想建功立业的李白糊里糊涂地被投入了大狱,被友人救出之后,又被放逐到了夜郎,半路遇赦得还。舟经三峡时,他挥笔写道:“朝辞白帝采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我们的大诗人留下的最后的欢乐诗篇了,不久他就在穷困潦倒中客死于安徽当涂。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一代诗仙尚且落得如此下场,又何况那些寻常文人呢?
-----本文摘自王志纲老师《丙方的观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http://www.wzg.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