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民生这块蛋糕,必须确立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


  
        最近网上疯传一个帖子,也不知是哪个好事者搞出来的东西,用毛泽东计划时代与现在的市场时代相比,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毛泽东时代的三项福利,相当于现在的91万元。

  文章部分转载如下。

  40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们享受着公费医疗、义务教育和福利住房,这些福利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以现在为参照,一个家庭的这三项福利是整个家庭除吃喝以外的总收入的2.8倍!

  在毛泽东时代,义务教育中小学的学费极少,大学中专以上的学生不但学费由国家承担,而且国家还为大学生发工资,学生们每月都能得到生活费。......那么,这些无形的福利总共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我大概算了一下,供网民参考:

  公费医疗:以某市2004年为标准,每人年均医疗消费支出为1434元,按平均每户4人计算(毛泽东时代一个孩子的很少),每户年均4302元,1964年人均寿命75.85岁,每户一生平均支出相当于今天的为75.85×4320=435046元

  义务教育:以某市2004年为标准,每户年均消费教育支出5510元,每户一生平均支出相当于今天的5510×75.85=417934元。

  福利住房:80年代,中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80年代初的3.6平方米,均价按3000元/m2(还不算维修等费用),每户一生按1.3套房子,户均1.3×3.6×4×3000=56160元。

  三项共折:435046+4179345+56160=909140元!

  也就是说,毛泽东时代每户家庭一生所享受的这三项福利91万元!

  家庭收入:以某市2004年为标准,每一就业者收入为10009元,剔除就业者生活费后,其年均节余5800元左右每户家庭按1.6个就业者,每个就业者的平均工作时间为35年算,每户一生平均节余5800×1.6×35=324800(元)。

  每户家庭一生的三项福利是一生所攒钱的909140÷324800=2.8倍,也就是说攒一辈子的钱还不够毛泽东时代的这三项福利!!!

  毛泽东时代难道真的像有些精英说得很穷吗?这么穷还让老百姓享受这么高的福利?毛主席去世时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以上数据仅仅是家庭内的福利,还不算国家工业由一穷二白至第六工业强国,什么二弹一星了等等!

  再说说农产品的价格,以小麦为例,1970年--1976年小麦的市场价格:从"0.35元/市斤"上涨到"0.36元/市斤",物价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非常稳定。我想说的问题是农民在市场上卖掉一市斤小麦的钱,可以用来做什么?

  在1970年读小学一年级报名时,学生只须向学校交三毛钱(0.3元),当时只需交纳书籍费,没有学杂费,是真正的"一费制"。待到开学发书时,两门教材《语文》、《算术》的定价相加也只有两毛八分钱(0.28元),当初报名时多交的贰分钱还是被老师退给了每一个同学。0.28元就是当时整个一学期的费用,当时小麦的市场价是:0.35元/市斤。也就是说,农民只需要卖掉八两(0.8市斤)小麦就足够了。

  让我们再看看当时其它内容的一些消费情况:柴油机灌溉或拖拉机耕地所需的柴油价格,每市斤是八分钱(0.08元),也就是说"1市斤小麦"就可以换来"4.38市斤柴油";当时的公共汽车每次收费是伍分钱,也就是说卖掉"壹市斤小麦"的钱可以乘坐"柒次公共车";当时的公园很多都免费,收费公园的门票也不会超过伍分钱;当时在电影院看电影,一张电影票只需"壹角钱",也就是说农民卖掉"壹市斤小麦"就可以去电影院"看3.8次电影"。

  当时一个鸡蛋的市场价是肆分钱,有人曾粗略地估计说:家里养上一只老母鸡,老母鸡所下的鸡蛋足够供两个学生上学的费用。这话不无道理,我兄妹两人从小学到中学的费用,基本上就是靠我母亲所养的几只老母鸡下蛋,这些鸡蛋所换的钱,除了供我们兄妹上学外,还要供应家里的油盐酱醋茶之需。

  再让我们看看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农产品的价格,同上,看看卖掉一市斤小麦的钱都可以用来做什么?再看看养一只老母鸡可以供应几个学生上学?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本帐,无须我再一一列举。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究竟是谁在压低农产品的价格?!究竟是谁在牺牲农民的利益?!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当时的农民虽然还须向国家交纳爱国粮,虽然还没有免交农业税,但是农民当时的生活负担要远比现在轻松得多!虽然当时的物质财富没有现在丰富,但是他们却是真正的国家主人翁!

  从网上看,从周围人看,多数老百姓特别怀念毛泽东时代,在毛泽东时代感觉幸福、踏实,过得有奔头。这其中原因很多,有理想,人吃人、人剥削人的现象少,不受当官的和有钱人的气,人人相对平等,当时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毛泽东时代每户享受的三项福利相当于现在的91万元,谁说毛泽东时代穷?(本文来源于21CN社区)

  笔者认为时过境迁,几十年前的生活与现在并不可以简单比较。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公平的、民主的、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才是人们期待的社会生存状态。

  首先对于过去那个时代的怀念,主要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这绝对应该引起我们现实政府的反思。现在我们的生活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困扰人们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增收、社会保障等给予的压力却越来越大。虽然政府也不断加大民生投资,但坊间流传的一句话“民生建设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揭示出如今民生建设的现状。

        正如中华网网友“中国心”评论说:其实欧美国家的福利体制 和我们毛时代差不多 他们也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而不是腐败过来的?说我们现在好,好在哪里?“吃得好了”-----三聚氰胺、猪肉饲料、基因技术、有毒大米、河水污染,还不如朝鲜吃的自然安全;“穿的好了”-----黑心棉、化学材料、高甲醛含量的交水、还不如朝鲜人穿的自然安全有自信;“住的好了”-----天价住房,形成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泡沫经济,房产质量及其劣质,质量事故屡见不鲜,还不如朝鲜人住的安全人身有保障;“工作有了”-----寒窗16载换来失业年复又一年,高不成低不就,还不如人家朝鲜人民安居乐业;“汽车有了”--低配高价,以次充好,过时产品,劣质质量,海外买办,还不如人家朝鲜人纯自然的出行方式;“民主有了”--人民的呼声无人理会,人民的意愿一再被贱踏,人民的怨屈无处声张,还不如人家朝鲜社会公平贫富均匀好坏分明。

  
民生观念的淡薄,做法的含糊,缺乏尊重民意,关注民生的意识,只是一味地做大做强政绩工程,而政绩工程越大离民心就越远。这种在民生建设上避重就轻和只重“面子”工程忽视真正的民生需求的态度,使民生的保障成为空谈,恰恰是对民意的最大伤害。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做大民生这块蛋糕,就必须厘清什么才是真正的民生观,确立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些中央反复再三强调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