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期以来,干部队伍中的“天花板”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干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空间便会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
每个干部都希望自己不断得到提升,藉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毕竟官职有限,即使再有能力、政绩,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一步步升迁,永远休止,“天花板”现象可以说不只县委书记一级存在,自下而上都比较普遍地存在。
不过,如果因为所谓的“天花板”现象,就滋生“天花板”心理,显然说不过去,因为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面前,那就是:当官到底为什么?如果为了升官,升了官又为什么?
答案似乎不难找到,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一直在强调牢固确立执政为民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那么,我们每个官员就没有理由计较个人能否升迁等利益上的得失,因而,也就无所谓“天花板”效应。
可现实的情形是,“天花板”困局的确比较普遍地存在,正如有调查所显示的,轻者因此丧失工作动力、得过且过,重者可能以权谋私、走入歧途。一些地方试图通过给县委书记副厅级待遇,来破解这一难题,可是新的矛盾又来了:其他层级如镇、村、省市级的“天花板”官员怎么办?是不是同步提高级别待遇?而且,再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县委书记又产生新的“天花板”心理怎么办?是不是该给他们享受部省级待遇?
由此,笔者认为,“心病”还须“心药”治,一方面,得强化宗旨意识,当共产党的官重的是讲服务意识,讲奉献精神,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如果没有这样的觉悟,你有什么资格做党的干部,又凭什么在一级领导岗位上?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官员退出机制,而不应一官定终身,搞“上不封顶”,及时淘汰“老弱病残”,让新、优、能者上,形成正常更替,有升有降,有上有让,对懒政、懈怠、无为、消极者及时清退。
试图通过拆除“天花板”,来调动干部积极性,不仅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