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商,比基督徒还热衷圣诞节


  冬日晴朗。初一的静安寺不要门票,午后去静安寺一游。

  闹市中的黄墙寺宇,如凹盆底,四周尽是高楼大厦。黄墙寺院内善男信女云集,手持香株,虔诚地四方礼拜。大殿里并没有高高在上的世尊大佛。大雄宝殿内外都正在整修。看不到想看的,转一圈就出来了。本想还到东边张爱玲故居看一看的。天冷,还是罢了吧。顺着南京西路往东去。

  一个个十字路口。灰制服外套着马甲的协管员,忠于职责,维持着路口的交通秩序。哪个城市的十字路口,可能都没有上海管理得这么好了。上海的城市管理,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做法,的确很多很多。

  离圣诞节还有八九天呢,可圣诞树、圣诞老人、雪橇, 尖顶圆锥塔等装饰品出现在南京西路的商场、超市、酒店的门前。一个叫恒隆的商业广场,门前数十株悬铃木粗壮的树干上裹上了金色的塑料布,绕上了一圈圈小尖灯;门前搭起高尖顶圆锥塔是金黄色的,连百十米绿化斜面上,也布满了金黄色的人造树叶。近两千米长的南京西路上,随处是圣诞小屋、轻快的圣诞音乐、憨态可掬的圣诞老人、挺拔秀美的圣诞树、洁白的雪花和银铃、精致的圣诞小挂件……店铺内女营业员,头戴圣诞老人的红帽,招揽顾客。商家都善于抓时机,善于营造气氛。在这个大都市,不跟潮流,不赶时尚,就无法生存。

  四点钟,西落的太阳斜斜映照。紫黑色的国际饭店,象一个垂垂老人,挤在一群亮丽挺拔的年青人之中。

  南京西路与南京东路连接处的基督教沐恩堂,红墙阁顶十字架,倒没有一星一点装饰。毫无圣诞节临近的模样。

       圣诞节是纪念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节日。据《圣经》记载:未婚女玛丽亚由于"圣灵感孕",在一个冬天的夜晚,生下了耶稣。基督徒们就把耶稣降生的这一年作为世界的开始,算是"公元元年"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就是这种纪年法,叫做"公元",也就是我们所说"公历"。耶稣的生日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直到公元354年罗马天主教会才规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呢?原来,每年的12月25日是农神节,这个节日紧跟在农历冬至之后,冬至时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日照最少。从农神节开始,白天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日照时间越来越长,太阳赐予人们光明和温暖与日俱增。人们为了感谢太阳的恩赐,在农神节时常常要举行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并向太阳行叩拜礼。把耶稣的诞辰定为和农神节同一天,无非是为了表示耶稣的降生就是太阳的再生,耶稣就像太阳一样普照众生。于是,耶稣的生日就这样被人们制造出来了。虽然圣诞节是在12月25日,但欢度圣诞却从12月24日就开始了。这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并不从正月初一开始,而是从大年三十开始一样。

  沐恩堂这类真正的基督教场所,都还没动静呢。可沪上的大小商铺,就忙着迎接圣诞了。商家,就是商家。只要可以利用,反应就比基督徒要强烈。商家,似乎比基督徒还热衷过圣诞节。但是,南京西路商家心中的上帝,是赵公元帅矣。南京西路商家是借鸡下蛋矣。只要能下金蛋,管它是洋鸡,还是本土之鸡。能下金蛋的鸡,才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