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12月17日
如果一个三岁孩子嘴里因为他所谓的压力而“不想活了”,这可能会让人震惊。或者大家会说,三岁孩子知道什么死活?不过是附和着耳濡目染而鹦鹉学舌罢了。但要是看看这个孩子说出这话的“语境”,就没人觉得好笑了——她在几小时内将要奔赴几个教室,分别去接受数学、英语、绘画等幼儿早教班的培训,在母亲的催促下,孩子的抵触情绪终于迫使她说出,“妈妈这太可怕了,我不想上学,我都不想活了。”这分明是一个厌学孩子在做着最无奈最绝望的抗争。
曾几何时,阳光下的院落民院里没有了孩子的玩乐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门户中传来的悠扬琴声或者稚嫩的外语朗诵。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小神童越来越多,但孩子们天真快乐的笑脸却在逐渐僵硬。孩子像是一支支小皮偶,幕后的家长像是玩皮影戏的艺人,孩子的手脚被家长手中的线束缚又牵引。当然,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可以被人理解,孩子在幼年得到教育是为了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不至于掉到最后。但是家长至少应该让孩子转身过来,看看他们脸上写着什么。
的确,“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是条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家长们对孩子早教最直接的理由。这话说得“话糙理不糙”,毕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后代在相同的条件下落后于同龄人,然而事实上呢,早教的目的和意义,却在家长一味的强制和满足自身虚荣的私欲下,变得扭曲和无效。当然,家长们总希望子女优秀,如果不能长脸也至少不要丢人,这让所有的家长会盲目的容易陷入一种“从众心态”——既然他家的孩子在参与,那我家孩子也不能甘于人后,落得个不关心后辈的骂名。即使学不到什么东西,即使培养不出任何的兴趣,那也跟家长无关了——可能大多数的长辈都是以这样的心理去面对早教的,不要让孩子长大在背后戳大人的脊梁骨。
但是,早教无非是为孩子在智力和健康人格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孩子找到兴趣所在,发掘孩子的潜能。我们会发现,家长们的选择与邻居或者朋友孩子的早教内容极为相似,而孩子们就在父母一场场他家孩子数学比我家孩子好,我家孩子钢琴比他家强的攀比和跟风中压抑了孩子本该具备的天性和真正的兴趣所在。更重要的是,孩子从一开始就丧失了对众多兴趣的选择权利,他们只能从父母的选择中被迫再选择。父母的癖好范围最终就是孩子能够选择的“兴趣”,而大人们各有所好,术业有专攻,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自己圈下的窠臼,于是选来挑去,最后选择的都是大人们喜欢的并且觉得不错的玩意,这对于孩子来说,又算是哪门子兴趣呢?!
所以,对于三岁小女孩来讲,母亲的选择和敦促显然让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即使她真的不能明白死亡的性质,但可以肯定小女孩此刻的心情是阴郁的,对未来不抱有憧憬和希望。而这种负面甚至病态的心理,却是所谓早教的结果,这样的早教是在摧残生命还是发掘生命的潜力呢?社会的浮躁总是首先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体现出来,无论是对于人才的要求,还是在社会中求得生存的本能,都不断地赋予教育延续下去的理由和意义。早教也好,胎教也罢,无非是希冀下一代能用最小的时间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然而,在追逐收益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关注一下利益之外的事物呢?毕竟,教育不仅教会知识,也教做人的道理和人本的精神。当教育的内容脱离“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之后,它还能叫好的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