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银行16亿的南街PK人均收入六千六的小岗村,谁是假典型?
新华网合肥12月6日电 通讯:永远的红手印——沈浩和小岗村的故事
记者 张严平、王圣志、周立民
45岁,生命本像当空的太阳,可他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话,走了……
悲痛瞬间爆发。这个当年以18个红手印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的小村庄,一夜之间再次摁下一纸的红手印,他们要留住他,永生永世。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缘?
6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小岗村,就仿佛注定了与这片土地的生死相依。为了能留他在这里多些日子,再多些日子,小岗人曾两次摁下红手印。
万万没有想到,这第三次的红手印,竟是把他永远地留下了……
新华社照片 永远的红手印——沈浩和小岗村的故事 这是2008年10月7日,小岗村新带头人、村党委书记沈浩(前右)与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俊昌、严金昌、严学昌交流小岗村的改革发展情况。 新华社发
他走进小岗,一往情深……
第一纸红手印是小岗人渴盼已久的心
沈浩,有一双总是含笑温暖的眼睛,厚厚的嘴唇透着一点拙,也透着一种执拗。
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干部,按部就班的机关生活,使这个在皖北农村长大的年轻人生活安逸平淡。
2004年,平静的日子被打断了。沈浩被选派为安徽第一批下派农村干部,赴凤阳县小岗村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间3年。
这一年,他39岁。
2月,春寒料峭。走进小岗村的沈浩,所见所闻出乎意料。尽管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小岗村第一次支部会议上,沈浩指着村委会账本上
“3万元的集体欠债、全村人均收入2300元”这两个数字,掏出心里话:“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小岗一定要发展,不发展不行啊!”
他花两个月的时间,把全村108户人家挨家挨户跑了两遍,与每一个村民促膝谈心,反复念叨一个理:小岗村只有发展才能富裕。他带着村里36个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去华西等先进村参观,一路走一路讨论:与先进村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小岗下一步怎么办?
一颗颗火星,就这样洒在了沉睡多年的小岗人的心里。这之后,沈浩争取到一笔50万元的资金,决定在满是泥泞的小岗村修上一条水泥路。这条路,成了最终点燃起小岗村的第一把火。
沈浩没有采取招投标的形式,而是将全村男女老少组织起来,投工投劳,按劳取酬。这样一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唤起每一个村民对小岗事业的参与感。这是小岗村自大包干以来的第一次集体劳动,又是为自己村修路,人人心劲高涨。
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都干。有一天傍晚,人都收了工,有一桶水泥泄漏到地上,临时找不到工具,眼看水泥就要凝固。沈浩袖子一挽,双手插进水泥里,一捧一捧地捧起来。旁边有村民看到了,也赶紧下手捧,一桶水泥就这样捧了个干净。
这件小事,传遍了全村。小岗人心里的一杆秤称出来了:这个书记是来干实事的!
被命名为“友谊大道”的水泥路高质量完成,节余了一半的资金。小岗村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沈浩为每一位获奖者戴上大红花,捧上奖金。小岗人笑了……
这之后的小岗,新事一桩接着一桩。
所有被侵占的集体资产全部收回;开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修起了小岗农贸市场;建立了村卫生院;住房小区工程让26户困难群众率先搬进了二层新楼房;村里还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新建的 “大包干纪念馆”,成为凤阳乃至安徽省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
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20年没跨过富裕坎”的瓶颈,在沈浩任职的第三年被突破。
这一年冬去春来夏至秋到,小岗人有了心事。眼看沈浩挂职期满,要回省城了。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他的老伙伴们,凑到了一起。这些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的人,这一次,真的怕了。怕啥?怕沈浩走。他们合计着,说什么也得把沈浩留下。说办就办。几天后,一纸摁着98个小岗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了省城,请求让沈浩在小岗再干3年。
新的小岗,在深化改革的阵痛中,凤凰涅槃。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高出凤阳县农民人均水平2000多元,比安徽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初到小岗村的3倍。
一位朋友曾问沈浩:“你从省城下来,离开了温暖的小家,没觉得苦吗?”沈浩说:“我是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小岗村一天天在变化,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男人,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我能把自己最好的一段时光献给小岗,实实在在为农民干事,我觉得,值!”
2009年秋,眼看沈浩的第二个3年又要到期了,小岗人再次坐不住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试探着问沈浩:“你给我们个实话,到年底还愿不愿留下来?”沈浩笑了:“只要你们欢迎我,我愿一辈子留在小岗!”
9月24日,小岗村又摁下了186个红手印,再次挽留省城来的好书记。这纸红手印,寄托了富裕起来的小岗村人更远大的梦想……
---------------------
跟向银行贷款16亿不能还的假社会主义典型南街比,谁的真英雄?谁是狗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