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大侠”之风的台湾学者李敖,曾经一度在电视和网络中频频露脸,尽情展示了他学富五车,妙语连珠,然而却又桀骜不驯,口无遮拦的形象。
李敖很“狂”。但他狂的天真,狂的可爱,狂的让人对他产生尊敬甚至推崇。对于自己,李敖曾经如是说,“我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二是,我无法坐在台下听李敖精彩的演说。”“当我要找我崇拜的人的时候,我就照镜子。”
呵呵,这就是李敖!一个没有任何虚伪,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丝毫不掩饰自己内心世界的李敖!
这段时间以来,李敖淡出了公众的视野。笔者也很好奇,这个不甘寂寞的“狂老头”干什么去了?上网一查,原来他在写书,写了一部名为《虚拟的十七岁》的小说,他自己对这本书感觉良好。
据说,特立独行的李敖,这辈子写过一百多本书,可是其中九十六本被查禁。自人类有史以来,写禁书之多,被查禁量之大,他居世界第一!如果这种统计是真实的,李敖也可以入选吉尼斯世界之最了。
李敖的新作,是描述脑部被植入晶片的十七岁女生与六十七岁大师的忘年之交﹐男欢女爱之事,在书中描写的非常露骨。这本书,李敖形容:“十八岁之下不能看﹑八十岁以上也不能看(看了都要偷买威而钢)。”但李敖又强调这是一本哲学的书﹐思想的书,启发人类要如何抵抗电脑。他还认为,这本书最大卖点在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又一次见识了“李敖式”的“狂妄”。
对于这样一本“奇书”,笔者当然没有看到,但能够体会到李敖的心境。传世名著《红楼梦》,曾经被列为“淫书”,但毛泽东却从中读出了“政治”,并要他的爱将许世友也要读,而且至少要读三遍。李敖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似乎也要留下自己的传世之作,当然也是要人们从“淫诲”中读出思想,也许他真的想做一回现代的“曹雪芹”。
在中国,用“贾语村言”将“真事隐去”的写作手法,的确并不鲜见,《红楼梦》是代表作,李敖似乎也想尝试一番。然而,这还是不如他直白的讲话来的痛快。
鲁迅和李敖,都是敢讲真话的人,只不过鲁迅是“投枪和匕首”,李敖则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于鲁迅的杂文,毛泽东情有独钟,晚年手不释卷。但当身边工作人员问道:如果鲁迅还活着,他是否会坐牢?毛泽东对此保持了沉默。
鲁迅自然没有经历过牢狱之灾,他是让香烟中的尼古丁毁掉的,他既没有被自己的政治敌手打倒,同时至死也不原谅他们,“一个都不原谅!”相比之下,李敖却没有这般幸运,他“蹲”过大狱,当然那是在台湾的“勘乱”时代。所幸的是,李敖并没有因此而三缄其口,他活的更加欢实,更加无所忌惮。
李敖很潇洒,因为他不屑于作“两面人”,他信奉口从心出,而不在乎祸从口出,所以他不会像许多人那样活的很累。个性的解放在李敖身上得到真正的体现,他说不上是真善美的代表者,但称得上是真善美的代言者,这里的要义就是敢讲真话。
李敖口无遮拦,甚至出言不逊,但他决不是那种胡说八道的“大嘴”。按李敖的话来说,“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实际上也是如此。李敖“开骂”,不仅有深厚的知识底子,而且事先都要做足“功课”,他“骂”的有根有据,让你无言以对。
当然,李敖也有圆滑的一面。他自认为“骂”人很多,但别人却没有来“打”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从来不会“断人财路”。在台湾那种把政治视为“游戏”,但却十分在意金钱的环境中,李敖揣着这样的“小九九”,自然也是一种取舍。
李敖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作所为,让人有时感到他是从“另一个”世界过来的。今天的现实世界可以容纳他,实在也是李敖的福份,但也体现了一种时代的进步。李敖“现象”是一个梦,也是世界终究要达到的境地,让一切敢讲真话的人都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些,这不也是中国几代人共同的追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