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者,立本者也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吉凶悔吝就是我们打卦的结果,一个卦背后必然就会有一些好的、不好的种种结果。当然还有“厉”,就是很严厉、很严重的情况,还有“无咎”,就是跟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没有什么错,虽然说结果好像不太好,但是这个不是你的错,是老天爷的错,或者是其他人的错。我们说一个事情,一般不是好就是坏,“悔吝”呢,实际上是指吉凶之间的中间状态,有些事情有点“悔”,心头有点后悔、不舒服,还有点“吝”,就是还有点缺陷、不完满,心头还留有遗憾。这些结果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吉凶悔吝”的结果呢?就是“生乎动者也”,就是从“动”中而来。
  
  人一动,就要生吉凶,所以我们打出一卦,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动爻,吉凶往往就在动爻上面体现。我们生而为人,任何人都逃不出“吉凶悔吝”的这些结果,我们人一动,按照佛教的说法,动则生业,你会有业力,那么业力所致,就有人生的种种境遇。所以我们在这个事情上面,确实要把人生看开、看透,要趋吉避凶,就要培养这种洞悉世间万象的智慧。
  
  既然“吉凶悔吝,生乎动者”,那我不动行不行?看起来行,实际上不行。为什么呢?人一生下来,哪有不动的呢?不可能不动。生老病死那就是动,喜怒哀乐那就是动,吃喝拉撒也是动,所以动就要生业,不可能不动。即使我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呆在屋子里面,你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思维不动、念头不动、妄想不生,所以不动根本不可能。
  
  成都有一个现代诗人叫张枣,比我这一辈年龄大一点,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现在定居欧洲。他的诗写得非常好,是朦胧诗以后中国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曾经写了一首诗叫做《镜子》,内容就是一个人,每天呆在屋里没有事干,就成天照镜子,其中有一句诗非常出名:“当我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就落满南山。”这是中国现代诗当中的经典名句,有着现代诗中难得的古典之美。这个句子虽然看起来很美,很有禅意,但是仔细想想,一个人就这么静静地呆在屋里,只要你的思维停不下来,吉凶悔吝就都在里面。不信你每天照镜子,日复一日,就会看见头发也慢慢变花白了,皱纹也慢慢多了,这个时候就回忆、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那真是一言难尽!
  
  总之,你想要不动,你想生而为人却没有吉凶悔吝这些东西,那是不可能的。不动不行,关键是怎么动才行。《易经》里面多次提到要“慎动”,上传第八章里引的好几个卦都是要我们“慎动”。为啥要“慎动”呢?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如意者仅一二,我们看“吉凶悔吝”这四种结果,称得上好的也就是“吉”,占整个结果的四分之一,其它的凶、悔、吝,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们要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一定要谨慎,一定要看准,不要随便乱动。不仅这样,一个人呆在家里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候,也不要胡思乱想。越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越要“慎独”,把我们脑袋里面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一定要关照好,看清楚它,管理好,不然的话,就像张枣的那句诗一样,“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就落满南山”,后悔有什么用呢?梅花都落满南山了。所以是“吉凶悔吝,生乎动者”,我们尤其要慎动、慎独。
  
  下面一句,“刚柔者,立本者也”,这个刚柔二气、阴阳二气,它是我们人事活动的根本。其它的我们不说,只是从社会人事来体验的话,它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个根本。西汉的时候,治国的方略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你看,外示儒术就是阳面,就是刚的一面;内用黄老,就是阴的一面、柔的一面。西汉之所以有文景之治的太平景象,有汉武帝时代国力空前的强盛,就是这一阳一阴、一刚一柔的政策结果。我们判断其它事情也是一样,要学会辨阴阳、知刚柔,因为一切事情无非都是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明白了万事万物中阴阳二气的这种作用,那么就可以说知了本。如果我们明白了自己精神内部阴阳二气的这种变化,那么就可以说是立本。
  
  所以一个知本,一个立本,事有本末,物有终始。我们在精神当中立了这个本,明了其中阴阳变化的这些规律,那么我们做事情就很简单了,你本都立了,末还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的精神就是本,把这个精神发乎其外,建功立业,在人世间行走历炼,这些就是末。本都立好了,这个末也就是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