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酷”·再读北京
展览、主题沙龙及论坛
◆ 展览前言
北京是世界上历史遗产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繁忙的建筑工地和新锐建筑的汇聚地之一,新旧建
筑在一个区域的高密度聚集、混杂、叠加,是北京都市空间的当代特征。
北京新都市区域的高速生成和蔓延,都超出人类已有的规划/建筑经验。以爱恨交加的城市漫游者的态度记录、整理、描述
这些区域的特征,是我们在《北京跑酷——18个区域路上观察》一书中尝试的工作,它是对考察者既有城市/空间审美观念的
挑战和考验,以至拓展。
《北京跑酷》正视北京都市空间剧变的现实,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做纵向均衡切分,遴选出18个区域作周详考察,分析区域
空间演变的内在逻辑,揭示北京都市空间的独有魅力。
置身于北京,我们不应仅仅是空间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也应该是它的发现者、描述者和创造性的阐释者,而这不仅是我们
创作《北京跑酷》的意图所在,也是四次“跟着‘跑酷’看北京”活动的意义所在——尤其对于此次参展的四个团队的学生
们来讲,“跑酷”活动使他们暂时“屏蔽”了学院的知识和审美系统,直面现实、解读现实,这里展示的,即是他们考察的
初步成果。
◆ 展览开幕及沙龙
时间:2009年12月6日(周日)14:00—17:00
地点:Studio-X Beijing,北京市东城区方家胡同46号
沙龙主题:跟着“跑酷”看北京
由歌德学院(中国)、一石文化、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三联书店合作出版的《北京跑酷——18个区域路上观察》,正
视北京都市空间剧变的现实,遴选出18个区域作周详考察,尝试分析区域空间演变的内在逻辑,揭示北京都市空间的独有魅
力。尤其重要的,是该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基点,在此基础上组织和带领社会读者进行的四次“跑酷”活动,延伸和拓展的当
代都市观察实验,并最终以展览的方式予以呈现。此次沙龙即是对与“跑酷”相关的活动和展览的回顾、阐述及交流。
参加者:阿克曼(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董秀玉(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总编辑,一石文化顾
问)、汪家明(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北京跑酷》创作团队(一石文化、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四次“跑酷”活动参加者(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和长江设计研究中心/
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北京研究小组的参展师生)
互动者:部分在京建筑师,相关媒体,热心观众
流 程:《北京跑酷》项目介绍(一石文化+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2009年四次“跟着‘跑酷’看北京”活动整体情况介绍(歌德学院)
参展团队陈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长江设计研究中心/设计及
文化研究工作室·北京研究小组(包括成员及指导老师)
◆ 论坛
时间:2009年12月12日(周六)14:00—17:00
地点:Studio-X Beijing,北京市东城区方家胡同46号
论坛主题:北京·路上观察学
由一石文化、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创作的《北京跑酷——18个区域路上观察》,是针对当代北京超速城市化空间的路上
观察学实验。不同于以往的学院式现实批判姿态,《北京跑酷》立足于对剧变现实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以及由此整合的北京
都市空间演化逻辑。路上观察学强调直面现实和解读现实,是对既有知识和审美系统的挑战,论坛将以《北京跑酷》初步实
验为基点,展开中国城市路上观察学相关问题的讨论。
参加者:“‘跑酷’·再读北京”参展团队指导老师周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路峰(北京建工学院)、范凌(中央美
院建筑学院)、何葳(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陆智昌(长江设计研究中心),以及李虎(Studio-X)、王辉(都市实
践)等学者和建筑师
主持者:史建(一石文化)
互动者:部分在京建筑师,《北京跑酷》创作团队,“‘跑酷’·再读北京”参展团队成员,四次“跟着‘跑酷’看北京”
活动参加者,相关专业媒体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