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论纲
第五章.科学哲学基本理论
第五节.在科学哲学理论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通常人们认为,只有人类是有意识的,其他所有的物质或物体(包括生物体在内)都是没有意识的。科学哲学理论认为,这是人们常识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正是这种错误观念阻碍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握手言和。其他物质或物体有没有意识,那就要看我们究竟用什么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主观猜测和臆断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其他物质或物体都是没有意识的。但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科学理论探索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都不会凭坚信而不凭考据地来看待理论与实践中的任何一个具体问题。因为那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态度。相反,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和哲学理论探索者,都需要有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真理、善于同谬误作斗争的信心、决心、精神和勇气。这样才能走向科学宝库,去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并掌握真理。科学哲学理论依据它对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的科学定义认为,一切不同形态的物质或物体不论其复杂程度如何,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其意识。简单物质具有简单意识,复杂物质具有复杂意识;低级物质形态具有低级形式的意识,高级物质形态具有高级形式的意识。只是表现形式和复杂程度不同而已。确定的物质形态与其相应的运动形式、反映形式与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物质在不同形态之间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相应的不同形式的意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在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中,既不存在无物质的意识,也不存在无意识的物质。科学哲学理论这种认识并不是空穴来风,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的定义都是依据人的直观感觉经验得来的,缺乏起码的科学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标准,不属于科学定义,所以其他物质或物体有没有意识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意识概念的定义来界定。
(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只有人是有意识的,其他物质或物体都是没有意识的。”这种认识不但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观点相矛盾。
(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这块高度完善的物质所特有的机能。”这种观点本身就意味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有高级形态和低级形态之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还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如果我们将这两种观点联系起来,可以推知,不同形态的物质对不同的外界条件应具有不同形式的反映。所以承认一切形态的物质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意识,只不过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这两种观点(a、物质具有高级形态和低级形态之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逻辑延伸。
(四)、由统一哲学根据自然科学理论推得的关于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的定义可知,任何物质或物体(只要本体状态存在—本体状态存在的客观标准是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都是有意识的。只是表现形式和复杂程度不同而已。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与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像布帛一样,须臾不可分开。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哲学对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的定义来理解物质和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推出一切不同形态的物质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意识的基本结论。而承认一切不同形态的物质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意识是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结合起来的基本前提。
科学哲学理论认为,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是哲学和科学上最基础的概念,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这门抽象科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所必须研究的最复杂的关系。不然的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何以把它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个好的哲学理论应当能够分清那些处于科学思想前沿的问题,应当始终忠贞不渝地为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和开辟道路,应当自觉排斥自身存在的愚昧、迷信和伪科学,自觉摆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的束缚,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而不是固步自封、想方设法地阻碍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和思想解放的桎梏。
科学哲学理论告诉我们,确定的物质形态和相应的运动形式、反映形式和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由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与之对应的运动形式、反映形式和意识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物质形态与相应的运动形式、反映形式和意识形式构成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各种具体物质形态之间以及与之相应的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又形成了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根据目前科学所揭示的情况,可以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相应的运动形式作如下的分类。
与物理物质对应的物理运动形式、反映形式和意识形式是物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与化学物质对应的化学运动形式、反映形式和意识形式是化学所研究的内容;与生物物质对应的生物运动形式、反映形式和意识形式是生物学所研究的内容;与人类社会对应的社会运动形式、反映形式和意识形式是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内容。
物理物质(物理仪器、机械设备等)对外界条件和本体状态的反映,会产生相应的物理现象,会改变自身的物理状态;化学物质(化学仪器和药品等)对相应的外界条件和本体状态的反映,会产生相应的化学现象,改变自身的化学状态;生物物质(即生物体)对自身所处的生存条件和本体状态的反映,会改变自身的基因结构,引起生物个体的变异和进化;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与本体状态的反映,也会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
简要指出,这里将自然界的物质大致分为物理物质、化学物质和生物物质,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自然科学的分科进行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例如氧气这种具体形态的物质,当研究它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把它看作是物理物质;当研究它的化学性质时,可能把它看作是化学物质;当把它应用于医疗卫生上时,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医疗物质;当把它用于工业生产中时,还可以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生产资料。
顺便指出,物质的形态越高级,它的结构就越趋向于精细化和复杂化,它的功能就越趋向于完善化和智能化,与之相应的运动形式、反映形式和意识形式就越高级。反之亦然。高级物质形态中包含着低级物质形态,高级形式的意识蕴含着低级形式的意识;低级物质形态是构成高级物质形态的基础,低级形式的意识也是建立高级形式意识的基础。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在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相应的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
低级物质形态的低级形式的意识,并不是什么虚幻莫测,深奥难懂的东西。现代自然科学已将它们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只要我们在承认一切形态的物质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意识的基础上,把物理物质的物理反映叫做物理意识;(例如把前面讲到的a=F/m,⊿T=Q/cm,I=U/R可以分别称为物质的力学意识、热学意识和电学意识。)把化学物质的化学反映特性称为化学意识;把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称为低等生物的生物意识;把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称为高等动物的动物意识。就能够在融贯一致的基础上来看待物质和意识,就能够彻底打破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森严壁垒,就能够使哲学这门抽象科学和各门具体科学走向融会贯通。
实现了哲学和科学的融会贯通,以一种统一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相似相同的规律,为什么说,科学哲学理论就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统一起来了呢?这是因为:
1.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意识概念的定义上来说,科学哲学理论对意识概念的定义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意识概念的定义统一了起来。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人对自身的本体状态的反映结果(是人对自己思维内容的整理);(西方人认为:在我们的认识活动中,我们主要是在进行范畴化、系统化、分类和抽象化的工作。我们常常是在认识我们的内心的世界观组织而不是世界的实际本质。我们的多数体验都要经过我们的范畴系统、思维产品系统和成规系统的过虑)。而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对外界环境条件(客观世界)反映的产物。科学哲学理论则认为,人的意识既不纯粹是对客观外界环境条件的反映,也不纯粹是对自己的主观本体状态的反映。人的意识是人对自身所处的客观外界环境条件和自身现实的本体状态反映的结果或产物。科学哲学理论对意识概念的定义确实是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意识概念的两种不同定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和圆满地统一起来。
2.从哲学的基本观点上来说,科学哲学理论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统一了起来。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精神的,人的认识是绝对精神的内化;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的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科学哲学理论认为: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既不是纯粹的物质,也不是纯粹的意识;是物质、意识、空间、时间和电磁能量的多元化统一。唯物主义的观点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两种观点(a.世界是物质的;b.人是有意识的。)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毕竟人类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世界并不是纯粹的物质。
3.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来说,科学哲学理论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统一了起来。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科学哲学理论中,物质和意识之间不是“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依赖谁”的关系,而是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和谐对称、相辅相成、相互对应、彼此平行、不分主次、不分先后、同时存在、同时变化的关系。不仅如此,而且物质和意识之间还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是说,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主义哲学都不能科学地解决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而只有科学哲学理论才能对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做出科学的、自然化的解释和说明。所以,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科学哲学理论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统一了起来。
4.从人的认识的主客观性上来说,科学哲学理论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统一了起来。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对自己的主观本体状态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观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具有客观性。而科学哲学理论对意识概念的定义表明,人的意识不仅是人对客观外界条件的反映,同时也是人对自己的主观本体状态的反映;人的意识不仅与人所处的客观外界环境条件有关,也与人现实的主观本体状态有关;人的意识不仅具有无可置疑的客观性,而且也有其不可否认的主观性;人的认识既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也不具有纯粹的主观性;人的正确认识是沟通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中间桥梁。这就使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得到有机的结合与圆满的统一。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言,科学哲学的基本理论都是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有机结合与圆满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