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2009年12月22日首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12月22日第二次审议国防动员法草案,明确规定国家实行预备役人员储备制度。草案规定,国家根据国防动员需要建立预备役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区,并为专业技术兵员训练、储备提供条件和保障。国防动员法是国防建设法制化、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作为传播学者,在下一直密切关注国家预备役部队的舆论战能力建设,一直在实时跟踪相关公开信息,也曾根据媒体报道研判过预备役部队的实战演习。根据网上公开资料分析,我国目前的预备役舆论战部队以新闻人员和高校师生为主。
下愚认为,国内很多地方预备役舆论战部队的成员构成存在缺陷,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组织者的认识水平直接相关。笔者认为,舆论战可分对内和对外两种(对内舆论战并非新闻宣传),虽然对内舆论战和对外舆论战密切相关,但预备役部队的舆论战应以对外为主。
在传播作业中,技术正确和政治正确同样重要。毫无疑问,要提升舆论战水平就必须提高指挥员和战斗员的综合素养。除了必须熟悉舆论生成与传播规律、掌握媒体运行技能外,相关人员还必须洞悉目标受众的心理状况。显然,在校大学生和一般新闻人员不符合舆论战要求。
基于近几年对国际涉华舆论博弈的观察,笔者建议,中国的舆论战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海外生活经历。有人认为,只要具备政治、智能素养,在国内经过训练同样可以熟悉海外状况。但笔者必须指出,这与实战要求相去甚远。核心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必须具有海外生活经历。
具体到专业要求,国内存在很大的认知误差。在下相信,国内一般的新闻人员不是舆论战部队的合适人选。从技术层面考量,预备役舆论战部队应该由具备国际视野的传播学、公关学、广告学、营销学和新闻学专业人员构成。我们必须明白,只有技术正确才能保障政治正确。
中国已经拥有丰富的舆论战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现在的关键是,我们需要根据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更新相关理论和理念。只有建立起一直适应当今整体战环境的预备役舆论战队伍,才能与我国正规部队的舆论战部队互补,才能形成最大战力。
(作者系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三略研究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
毕研韬:预备役舆论战部队不是绣花枕头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