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名气不如萨顶顶?


萨顶顶的《万物生》专辑

  中国歌手萨顶顶的《万物生》在全球音乐市场取得的成功,说明了只要中国的文化产品质量过硬,善于包装,而且能看准目标市场的需求,就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在上一期的专栏中,笔者以
《中国文化赤字很大?》为题,提出了中国能否尽快摆脱“文化赤字”,实现“文化盈余”,与中国是否有“高水平的中译外专业人才”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关键是在中国文化本身的看法。受限于篇幅,当时还有些观点没有提出来,现在就借此方寸之地,再说几句。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中国翻译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讲话中提出“文化赤字”后不久,就传出了中国当代翻译界泰斗杨宪益逝世的消息,引起了公众对翻译和中外文化传播的热议,当然也少不了学术界对这位伟大翻译家的缅怀。
  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导师谢天振在解放日报社主办的一次缅怀杨老的座谈会上说:“作家刘心武告诉我,他去巴黎时惊讶地发现,法国的文化学者们竟然都没听说过鲁迅,而其实我们已经翻译了大量的鲁迅作品。”
  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如《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是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翻译的。相信没有人会质疑杨氏夫妇的翻译质量,可是为什么法国的文化学者们竟然没听说过鲁迅呢?这个问题,若要深究,会牵涉到许多复杂的问题,可以写成几本大书。简单的说也行,那就是法国文化学者对鲁迅作品没有文化消费的需求。就像商场的购物架上有些质量很好的商品,但是我并不需要它们,所以我不会去买一样。
  反过来说,如果我需要某种产品,也知道这是一种好产品,即使看不太明白说明书,也会去买来用。中国歌手萨顶顶风靡了大半个地球的音乐作品《万物生》,就是这样的例子。
  原名周鹏的山东姑娘萨顶顶,在《万物生》中唱的多首歌曲,用的并不是汉语,也不是英语、法语等大语种,而是很少人听得懂的藏语、梵语,还有估计连她自己能唱得出,但未必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自语”。所谓“自语”,就是在音乐里不用任何现成的语言为歌词,而是随着自己的心意咿咿呀呀地吟唱。然而,正是这样的藏语、梵语和自语歌曲,给萨顶顶带来了巨大的成功,而她的音乐作品也被称为突破语言障碍的“世界音乐”,她也自然成为了“世界音乐人”。
  2007年在日本发行《万物生》,获得日本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稍后,《万物生》作为整个东南亚的专辑发行启动,专辑销量冲上HMV排行榜第 10,并稳居前三名数周之久。同年10月,《万物生》在英国发行,《卫报》给出四颗星评价,萨顶顶入围BBC Radio 3世界音乐大奖。
  2008年,萨顶顶赴英、德,法三国为《万物生》进行首轮宣传,参加BBC音乐大奖活动并获得“英国BBC世界音乐大奖”亚洲第一歌手大奖。同年7月 30日,她前往英国参加BBC逍遥音乐节音乐大奖颁奖典礼。BBC向全球直播了萨顶顶得奖后,在阿尔波特皇家剧院举行的专场演出,是逍遥音乐节有史以来唯一一场向全球直播的演出。1871年建成的皇家剧院,从建成的第一天起就拒绝商业演出,只欢迎那些在艺术领域取得国际大奖的艺人,而萨顶顶是站在这里的第一位华人流行音乐歌手!
  萨顶顶是中国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她在《万物生》专辑中用藏语吟唱的《妈妈天那》和《万物生》,分别源自藏传佛教的《根本上师祈请文》和《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用梵语吟唱的《陀罗尼》源自于《乾隆大藏经》(《龙藏》)有收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都是中华文化的固有之物。因此,就萨顶顶的音乐作品在世界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言,这绝对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文化盈余”而非“文化赤字”。
  《万物生》在全球音乐市场取得的成功,说明了只要中国的文化产品质量过硬,善于包装,而且能看准目标市场的需求,就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反之,哪怕产品质量再好,如果不是市场需要的,就算使劲吃奶的力气去做“强行推销”,也一样是没戏!(原载2009年12月27日《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