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经济苦尽甜未来
白 明
2009年,中国经济一路苦旅
临近岁末,盘点一下2009年的中国经济似乎还是有必要的。正如同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那样,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不仅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而且全球性挑战压力也在增大。实话实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2009年的中国经济表现较之前些年有所逊色,但从整个世界经济表现的大场面来看,2009年的中国经济能够缓慢增长已难能可贵。
应当看到,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特别是与这些经济体上半年出现的经济衰退相比,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是相当快的。例如,中国和美国的2009年第1季度经济增长率几乎在同一时间公布,增长幅度恰好也都是6.1%,只不过中国的6.1%前面需要加上一个正号,而美国的6.1%前面需要加上个负号。后来,虽然美国的2009年第1季度经济增长率被修正为5.7%,但与中国经济增长6.1%相比,里外里差距达11.8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在这种情况下,仅用“好得很”或者“糟得很”都难以全面勾勒出2009年中国经济在曲折中取得发展的历程。因此,必须对中国经济有一个客观评价。总的来看,对2009年中国经济表现的看法应当是:苦尽甜未来。
按照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3月份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述,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毋庸讳言,自从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就已经踏上苦旅。至于即将过去的2009年,我看中国经济依然是一路苦旅。至于“苦”的程度,如果将2008年下半年的中国经济用初尝“苦果”来形容的话,而2009年则可以用“苦尽”来形容。
中国经济何以苦到尽头
一般来说,人们对“苦尽”一词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指的是痛苦到了极限,另外一种是痛苦的结束。显然,从2009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前者加以比拟。为什么这样说,还是用数字讲话为好。
说起经济形势,一般来说还需要用上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核心指标。不过,近些年来,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一直受到诟病。实事求是地说,固然,GDP不是万能的,因为许多发展成果是难以用GDP来衡量的,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离开了GDP的适度增长是万万不能的。道理不多讲了,大家都明白。
就2009年上半年而言,将其称之为“苦尽”必须有根据,因而需要将以往年份的增长状况作为参照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除了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曾经为“保八”着急一番外,中国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许多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超过10%。如果说着急,也有,最大的着急就是担心经济是否会过热。不仅年度统计如此,就是从季度统计来看,在2008年第2季度之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也长时间高于10%,其中,在2007年的4个季度中,每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均超过了13%的水平。可是,到了2008年下半年,虽然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但经济增长的内在惯性犹在,在2008年的第3季度和第4季度,国内生产总值逃避增长幅度依然分别达到9.9%和9%的水平。事实上,如果说2008年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形势“急转”,那么,到了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用“直下”来形容就最恰当不过了。2009年第1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仅增长6.1%,为近些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最低的季度。
所谓“苦尽”,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经济形势恶化到了谷底。与之前相比,2009年第1季度的经济增长的确缓慢,但仅凭于此还不能将这个季度称之为谷底,因为还不知道在后面的日子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更糟糕的形势。这个问题现在可以回答了。应当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办法。一方面,国家采用了“止血”的办法,如实施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推动出口转内销等举措。另一方面,国家也采用了“输血”的办法,如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发放消费券、汽车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举措。现在看来,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收效。由于2009年的2季度和的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幅度分别回升至7.1%和7.7%。因而,可以判定,中国经济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谷底就出现在2009年上半年。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不过,对于中国来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时期却是在2009年上半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9年经济形势的分析,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其中,2009年上半年可以说是“苦尽”了。
既然是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那么,外需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拖累肯定是要强于内需。其实,就内需中的消费需求来说,用不着靠国际金融危机来“代劳”,许多年来中国的消费需求早已被自我拖累了。言归正传,不仅仅是在上半年,恐怕2009年前10个月的对外贸易形势都谈不上走出低谷。据海关统计,2009年前10个月的进出口总值同比减少19.9%,其中,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分别下降20.5%和19%。总的来看,第1季度的3个月进口下降幅度大于出口下降幅度,第2季度的3个月进口下降幅度与出口下降幅度基本相当,而在第3季度的3个月,出口下降幅度要大于进口下降幅度。至于第4季度,目前才过去2个月,基本上呈现出转折的势头。其中,11月份,虽然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2%,进口总值却同比增长26.7%。
尽管外需疲弱,但由于一系列“扩内需”举措的实施,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堤外损失堤内补”。不过,这种内需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下半年才看起来明显一些。
我听说过有帕累托最优一说,指的是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反过来看,如果有哪位好事者偏偏要戏言一个“帕累托最劣”之说,照我看来,将2009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作为典型是最恰当不过了。不管怎样,2009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应该已经是“苦尽”了。
中国经济有苦不难言
除了苦到尽头外,对“苦尽”一词还有第二种理解,这就是苦难的终结。眼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过去,中国经济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脱离苦旅。所谓的第二种“苦尽”,实际上并不是针对“苦”的终结,而是对第一种“苦尽”的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时间看不到“甜来”的情况下,这种“苦尽”只表明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
事实上,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升,但依然无法改变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硬伤”,特别是企业的日子过得更“苦”。刚刚看到报道,2009年1月至11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7109.6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3.4%。这是今年以来央企实现利润首次出现同比增长。言下之意,在2009年的前10个月,这么多央企的利润加在一起都没有实现增长。事实上,2009年1-10月,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下降0.4%和6%。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央企尚且艰难度日,其他企业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从2009年前8个月的情况看,全国亏损企业数同比增加22.4%。其中,黑色金属采矿业、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和石油加工业的亏损企业数分别增长202.2%、76.7%、71.3%和61.8%,而这些日子过得最“苦”的行业恰恰是前些年较为“风光”的行业。在亏损企业阵容扩大的同时,2009年以来,盈利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在萎缩。据统计,2009年前8个月企业的利润总额则比上年同期减少10.6%。相比之下,钢铁工业利润下降最为明显,2009年前8个月的利润总额同比减少71.7%;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开采业、有色金属矿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也是减利“大户”,2009年前8个月的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减少68.5%、62.6%、44.1%和56.8%。不难看出,在金融危机压力面前,中国经济虽然做到了“保增长”,但这种“保增长”更多体现在量的方面,而非质的方面。
外部环境不好,企业挣不到钱,整个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都会受到影响。很简单,蛋糕做小了,分蛋糕也就更困难了。除了利润减少之外,职工从企业获取工资的机会也会受到限制。例如,由于国外订单规模萎缩,前段时间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出口企业大量倒闭,许多企业也不得不大量裁员,返乡农民工人数也一词而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9年前8个月各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同比下降0.6%,这种就业人数的负增长为多年来罕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行业产业人员的平均人数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如家具制造业下降6.4%,皮革加工业下降5.5%,信息设备制造业下降8.1%,工艺品制造业下降5.9%。应当指出的是,上述过“苦日子”的行业要么是出口型产业,要么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要么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产业。总之,这些行业都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
年初,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中央果断提出了要通过扩内需来保增长。可是,迄今为止,这种内需的扩大主要是靠投资带动,特别是靠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所发挥的作用,而靠消费所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的确,通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降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发放消费券等手段,国内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活跃,但这些带有优惠性质的政策终究要退出的,靠消费来拉动内需终究还需要有一个常态化的办法。就促消费而言,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消费环境、消费对象都十分重要,但现阶段的“短板”在于消费能力的欠缺,特别是占国内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必须想方设法让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在消费过程中“不差钱”。
屋漏偏逢连阴雨。本来,消费就是中国经济的弱项,中国的消费率在全世界排名比较靠后。现在,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压力,就业形势十分不好,特别是农民工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百姓还是囊中羞涩,靠促消费来拉动内需就要难上加难。
切不可以沾沾自喜
固然,从近期来看,中国经济也有不少亮点,但切不可因此而沾沾自喜,应当看到其中的隐患。
首先,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2009年国内汽车产量有可能达到1300万辆的全球最高产量。不过,中国汽车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这个状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裸分状元",而是享受政策支持后的"加分状元",比较缺少含金量。随着后危机时代的逐渐邻近,产业发展的去政策化将是一个长期大趋势,中国汽车业追求竞争实力上的提升至关重要。
其次,11月份的进出口统计数据虽然“转正”了,但要看到,这是进口额的“转正”,出口额依然负增长。大把花钱嘛,谁都会做。靠出口挣钱不容易,靠进口花钱还困难吗?现在看来,要实现出口额的回升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其他国家的经济本来就不好,中国再靠出口去挣这些国家的钱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况且,近期贸易保护主义日趋抬头,中国的出口贸易也并不是很容易“适度增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看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如何,更多还要看挣钱的出口贸易,而不是花钱的进口贸易。
再次,虽然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内需功不可没,但从资金投向上看,不仅“溜进”地产方面的资金过多,造成了房地产价格虚高,而且也有许多资金“溜进”证券市场,在实体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的情况下“人造”出股市的虚假繁荣。
不难看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一路苦旅之下,中国经济最苦的日子已经留给了2009年的上半年,但“苦尽”之后并未出现“甘来”。正如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那样,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前不久爆发的迪拜债务危机再一次给我们敲响警钟。正所谓时过境未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可以跨越季度,而且还可以跨越年度。
总的来看,整个世界经济虽然度过最“苦”的一段时期,但也没有呈现出苦尽甜来的景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在2009年萎缩1.1%后,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3.1%,但也仅为恢复性增长。
无论世界经济形势是否能够很快出现好转,要使中国经济尽早苦尽甜来,就不能坐等世界经济形势好转,要在强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上多下功夫。为此,不仅要靠一系列政策手段激活内需,更要多做“细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多下功夫,如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发展新兴产业与推进节能减排,注重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出口稳定增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果真如此,中国经济“苦尽甜来”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对此,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做出周密部署,在此无须赘述。
2009年:中国经济苦尽甜未来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