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村庄如何建设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涵义,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相对要容易,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条件差,推进新农村建设困难会多一些。因此各地新农村建设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对经济发展落后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应突出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农村带头人能力不强;二是农民群众积极性不高、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农村领导班子建设,培养合格的农村带头人

  目前,一方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村级领导班子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些落后村庄由于党员领导干部不能适应职能的转变,工作上患得患失,想自己、干自己的多了,考虑集体发展的少了,造成农村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以至出现了一些怪现象:个别富起来的农户门庭整修一新,而村道路七扭八歪,坎坷不平,行走艰难。因此,当务之急是为农村培养和配备合格的带头人。

  一是多渠道选拔培养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当前应结合机构改革和村镇合并工作考虑村支书人选。一是上级机关选派。在县以上党政机关科级优秀党员干部中,在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及中级职称的优秀党员干部中,分期分批选派部分人员到落后村庄任村支书,任期可定为3-4年。

  二是加强村支书政治观、法制观和群众观教育,提高为农服务的责任感。落后村庄往往农民怨言多、怨气大,干群关系不和谐,这些现象和事件的发生,都与村党员干部政治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群众观念差有很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第一应加强对村支书的教育,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意识和按政策办事的自觉性,第二要强化法制观念,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支部书记学法用法、依法治村、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第三要强化群众观念。作为带头人的村支书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积极为群众解释党的政策,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三是加强对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各级应加强对村支书的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制度。县级每年应集中一定时间举办培训班,重点学习有关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农业技术技能以及有关市场经营管理方面的理论。

  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一些农民特别是落后村庄的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不甚了解,缺少共同参与积极性。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习惯于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二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民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很少,在心理上对目前进行的各项农村事业改革有所抵触。三是缺少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村领导班子。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和保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各级舆论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不能爱富嫌贫,要更加关注落后村庄的发展变化,深入农户细心解释党的农村政策,特别要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宣传到位,解释透彻,让每一个农民朋友对新政策入心入脑,对新政策了解支持。

  二是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乡镇可以建立宣传文化室,举办农民夜校、开办图书室等,村里可以建设农民书屋,群众文艺表演队,农民文化大院等,吸引农民积极参与,从而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是加快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各级涉农单位应积极开展提高农民素质教育和培训活动。对落后村庄要加大力度,组织专家到村里举办讲座,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传授农业技术技能。县乡两级应建立科技站和文化站,为农民开设实用技术和产业技能培训课堂,培训内容包括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旅游农业、特色农业,非农产业等。

  四是推行农村股份制,实现农民对村务的民主管理。逐步推行按照合作的原则和借鉴股份制的形式,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使每个村民都实现“人人有其股”,都关心村集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