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使用刺激需求政策
现在我们国内动亟就是刺激内需,拉动经济。之所以国家领导相信刺激需求拉动经济的理论是因为,刺激需求是一种宏观经济的调节手段,它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这种手段与社会主义的理论中的国家调控十分吻合。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关于消费(需求)与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理论描述。再有,原来中国的经济没有大发展主要是忽视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但是消费需求理论的来源及其原理我们有必要搞清楚,这样才可以合理的使用刺激需求的政策。
西方古典经济学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认为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此乃自然秩序的本质。研究国民财富的构成和增加途径是亚当斯密的思路。
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的思路,继续研究国民财富增长,其主要成绩有国际贸易理论和劳动价值论,但李嘉图无法解释资本获得利润与劳动价值的关联(后来由马克思即使清楚)他坚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奠定了社会财富由商品构成的基础,也奠定了马克思理论关于劳动创造世界的基础。
萨伊提出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只创造效用(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劳动、资本、土地(自然力)共同创造了产品的效用,从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还用工资、利息、地租这三种收入组成生产费用来构成价值。他断言工资、利息、地租分别来源于劳动、资本、土地,建立起三位一体公式的分配论,利润则被看作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否定资本主义剥削。他还提出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即萨伊定律),他使斯密的经济学说通俗化和系统化,但同时也抛弃了斯密学说中的科学因素。他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和财富的消费三部分。
马克思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说明了资本的利润由工人的剩余价值所创造的。并进一步说明商品的价值是由其含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后来的斯大林经济模式就是误解了马克思价值理论认为只有实有的商品才是真正的社会财富,因此强调两大部类生产而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流转不畅,影响生产力发展。
从社会财富研究到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再到研究研究商品价值的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研究中很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发现商品的价格不但是劳动决定,还受供求变化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马歇尔是需求理论的发明者,他表述了通常的需求规律:需求量随价格下降而增加,随价格上升而减小。马歇尔对消费的研究是限于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程度与满足方式。马歇尔用效用递减规律来说明认得欲望的满足情况,支出当消费者收入既定不变,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同时表现为商品销售数量的变动。从而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转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求弹性理论,利用需求弹性概念说明价格变动或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变动的反应程度。还提出了“消费者剩余”概念,用它来说明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为满足自己欲望所愿致富的价格,那么消费者在购买中不仅可以得到满足,而且还可以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
刺激消费需求以振兴经济的理论是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关注到了货币数量与商品价值量的对应关系。对货币职能本质持“货币数量论”认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高低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并关注到了货币量增加对商品价值的稀释作用。曾说:“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的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凯恩斯认为最基本的消费是公认的消费,工人的失业就导致购买力下降,购买力下降就产生消费不足,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有三个: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不畅,二是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导致投资不畅,三是流动性偏好导致利率刺激投资不畅。)主张实施以有效需求理论为中心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直接干预国家经济。根据凯恩斯理论,有效需求的大部分必须由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来填补,也就是说,通过政府投资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并通过乘数效应带来数倍于初始投资需求的社会有效需求,从而拉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为复苏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尽可能多地支出和尽可能少地征税以刺激经济。
由于美国的罗斯福采用了凯恩斯的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就业人口的方法,摆脱了29-33年的经济危机。因此政府增加财政开支增加就业人口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付经济危机的成功经验。
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经济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被证明是行不通和有大毛病的。可是现在的很多美国培养的经济专家却极力的向中央领导推销刺激需求理论。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此后西方又出现了“供应学派”,他们所倚仗的就是萨伊定律,认为萨伊没有错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如果从整体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供给学派认为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他们指出,经济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减去各种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在累进税制条件下,边际税率又是关键因素。因为经济主体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按边际税率纳税后增加的净报酬是否合算。他们认为税率影响经济主体行为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实现的,税率提高,纳税后净报酬减少。就劳动力看,这意味着休闲对做工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工,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就资本看,这意味着消费对储蓄和投资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乐意把收入用作消费而不用作储蓄和投资,资本供给就会减少。此外,经济主体为了逃避高税率,还把经济活动从市场转入地下。这些都会使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产下降。供给学派进而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拉弗首次把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制成模型,画在直角坐标图上,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线。
在西方人士到凯恩斯刺激需求理论的谬误并逐渐改变转化为实行“供应学派”政策时,凯恩斯的理论被完全照权威的模式推荐给了中国的领导层。长江商学院、北大的中国经济研究所这些挂着很多美国衔头的专家,利用各种渠道影响中央决策,使国家动亟行使刺激政策。
刺激内需政策在我们国家是在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西方舆论就一直在威胁什么中国大量的储蓄是威胁国民经济的大危险,如果储蓄同时爆发为购买力则整个国民经济就要崩溃,并将之命名为“笼中虎”。我们的刺激内需,释放笼中虎的政策就是“房改、医改、教育改革”,结果大份额的储蓄比没有下降(原来的调控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招来很多的问题。医疗改革导致了医德的大幅下降;教育改革导致了大量的学术腐败和教育水平的下降;而房屋改革恩泽导致了现在又巨大影响的“蜗居”问题。现在的国家领导人还坚信刺激的内需政策质的我们警惕。
我们首先来看,西方资本主义连续使用凯恩斯的政策导致了上世纪70年代经济的长期滞涨。西方实行改进的措施有撒切尔实施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回归传统),也有克林顿采取“供应学派”理论的减税政策。西方理论界基本认定滞涨是实施凯恩斯主义而导致的。凯恩斯政策基本都通过财政政策来实施,而财政政策多数都以货币扩大发行为主,大量的蔡振更刺激政策伴随的是过量的货币发行,过量货币发行跟着就是通胀。凯恩斯主义政策不但带来通胀,还带来政府赤字的不断增大,美国就深受其害。因为政府通过刺激经济不断的实施财政手段,根本不顾及财政手段的可延续性,导致政府欠债不断增长。政府做的就是将未来的利益来弥补现在的不足,结果欠下大量的未来帐。我们政府现在就欠下了大量的医疗、教育、房屋债务。经济刺激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属于人为的干预经济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事物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如果人为的违反规律,那么就要遭受规律的惩罚。过多的采用人为干预,不可能有好的结果。就像发债度日的美国政府,看起来风光,可是他们的子孙怎么样,他们自己都不敢想象!
经济发展就像我们过日子,偶尔的借债可以度过默写危机,可是养成借债习惯则是不良的习惯,迟早会被债务拖垮。正常的良性循环发展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时的得意和富贵是要付出代价的。国家与个人的生活一样不能追求一时的目标而要有长远的目标。刺激消费和需求本身就本末倒置,人类社会本来就是生产多少消费多少,那些无良的人就以为不管收入,我借到了就消费。态度就像亨利十四“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建议认清需求刺激理论的来源和原理,以及认清凯恩斯需求刺激理论在西方所造成的危害。审慎的使用需求刺激政策。我国第一次的刺激内需解决“笼中虎”的政策就可说明,当时为了解决大份额的储蓄,可是结果去额没有解决问题,给后来的政府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经此推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