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农业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必须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理解创意农业


      本文系中国创意农业(北京)发展论坛的主题发言之一

   打破创意农业的“创意”枷锁

  ——和谐社会与中国创意农业的三重视野

  (无边界农业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文/刘孝全

   

  二、以和谐自然的视野,重新认识“创意农业”的要素

  1.“后城市”时代的“创意农业”

  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当大批人类纷纷奔向灯火通明的城市,在人类表达对文明向往的同时也即表达着对自然的抛弃。这是因为人类来自自然,自然被当作不爽,文明被当做对自然的超越——尽管绿色环保主义在全球已经越来越流行,但是直到今天人类仍然延续了逃离自然的历史本能,对自然的抛弃仍然是人类的主流,所以城市化仍然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主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然和文明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消融,文明对自然的超越的这一过程将会被终止。

  城市将会演变成另一种自然,自然将会被演变成另一种城市——这即是和谐自然的核心内涵。

  令人着迷的时,这样一天的到来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点,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天方夜谭,已经显然出现在今天的中国,只不过习惯于向往城市文明的人们一时还不能转过弯。我们对于“创意农业”的理解一样,仍然停留在昨天的惯性上——

  农村的生态依然是农村的生态,农村的环境再优美终究是农村;

  农村的生活依然是农村的生活,农村的生活再安逸终究是农家;

  农村的产品依然是农村的产品,农业的产品再健康终究是农产品;

  归根到底,这仍然是一种“文明”视野,在这种视野中所产生的一切“创意”对“农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进行开发,无论采用何种策略和方案,最终都没有跳出对现有“城市文明”的向往、模仿和对“农村”的抛弃,也依然没有跳出“三农”的藩篱,这是绝大多数“创意农业”共有的自我加害,也是目前束缚“创意农业”的又一“枷锁”。目前所有的“农家乐”、“农业观光”、“生态采摘”、“农家酒吧”等等,归根到底,依然是“城市文明”为核心的“创意”,这样的“创意”注定是“创意”,一出生即意味着末路。

  2.无边界的“创意农业”

  打破这样的枷锁,需要我们善于站在更为广阔的和谐自然角度重新理解“创意农业”中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产和农村生活等资源要素,而不能依然站在“农村”或者“城市”的角度去认识这些“创意农业”的要素。要善于将当下的“三农”资源从当下的“创意农业”的外衣解放出来,重新置放于农业之外更为广阔的领域——这当然包括了农业之外的X产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这与众多专家所谈论的“创意农业”中的产业链整合依然毫不相干。

  (一)“创意农业”里的无边界生态

  在和谐自然视野里,农村生态不再仅仅是一种更漂亮的农村环境,也不是迎合城市文明的生态场,而是和谐自然的本身,是引导城市生态回归的方向标,同时也就被更广阔的其它领域所共享——如同无边界空间一样,真正的“创意农业”中的农村生态也是无边界的生态。

  (二)“创意农业”里的无边界产品

  在和谐自然的视野里,“农产品”并不会仅仅只是“农”产品,更不应该只脱离合理供求关系和现代产业链的“好看、好玩”品。如同无边界产业一样,“创意农业”中的产品既不属于农业也不属于工业,而是直达人心的无边界供应。

  (三)“创意农业”里的无边界主体

  同样值得注意的,在和谐自然的视野里,农民难道还依然是“农民”吗?如同无边界职业一样,“创意农业”中的农民并没有职业的边界,应该大融合大分工的信息时代中的佼佼一员。

  (本文中的部分观点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孙牧女士的沟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