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暂住证”乃人心所向


  北京正在进行暂住证改为居住证的调研,力争明年进行立法,在全市推广使用带有电子芯片的居住证。这种居住证将集纳个人基本情况、住房情况、就业情况、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信息,并附加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12月3日《北京青年报》)拟将暂住证改居住证,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此举意义深远。

  不可否认,在特定历史时期,暂住证在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信息及民主法治时代到来,因暂住证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愈来愈多。暂住证去留存废,及早提到政府议事日程,十分必要。

  从词义色彩看,“暂住”本身就具有排斥、拒纳甚至轻蔑的意味,这易伤害城市外来人员的感情,让他们本能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与千千万万的农民工进城密切相关。上海、广州等国际大都市今日的流光溢彩,高楼林立,无不浸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北京也不例外。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一纸“暂住证”却将他们定格为城市边缘人——哪怕他们已在这个城市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也难以享受同等的城市福利待遇。

  除了感情上的不温暖,有关部门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甚或粗暴,有时还易侵犯这些暂住人员的切身利益。不久前,广州警方进行一次暂住证突查行动,为逃脱检查许多无证者不得不冒险翻爬插满尖锐玻璃的高墙,令人胆战心惊。有的城市,执法人员还动辄以检查暂住证为由,硬闯农民工住所,对那些无证者,进行人身限制或罚款,并由此引发系列暴力冲突。这些不仅容易导致社会冲突,增加不稳定因素,而且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暂住证”改“居住证”,既能有效破除外来人员的身份歧视,又能让他们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归属感,深切感受到政府的善意。此外,暂住证的“废除”意味着这些外人群体享有更多的同城待遇,这必将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挥洒汗水共建这片美好的家园。

  暂住证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推进,其不适应性也逐渐浮现,退出舞台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首善之区已经行动,其他城市则应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