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还没赚到钱,就已经成了假货最大受害者



哥还没赚到钱,就已经成了假货最大受害者

    以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崛起,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购物渠道的同时,假货也从中获得了新的平台。随着大量卖家和货品的大量涌入,加上线下对假货的打击力度一直较轻,现实中的假货也跟真品一起上了网。于是预计今年底才可能盈利的淘宝就惨了,成了假货最大的受害者,
    话说,有淘宝旺旺作交流沟通工具,有第三方支付宝提供资金担保,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普通的买家要上淘宝网买到假货,其几率应当会比在现实生活中买到假货的机率小得多(知假买假的不算)。但偏偏谁让网购==你是新生事物呢,谁让你生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奖惩机制不灵活呢的大环境里呢。于是乎,占据国内近7成的零售网购平台淘宝网,任是多次悬赏打假,重拳出击,如何努力却都愣是得不到普通公众的谅解和同情,仍然被冤缠身,仍然被视作是网购假货集散地和最新奇诈骗方式的创作源泉。
     这其实跟最近运营商相继高调发动“扫黄”有相通之处。新浪上说,继中国移动之后,中国电信也出面“扫黄”了,而且煞有介事的搞出一二三四动作来。按理说,“扫黄”本应是政府监管部门的事啊,监管不力,却管企业无社会责任,岂不搞笑?运营商提供一个通道而已,上面跑“宝马”还是跑“泥头”,关它何事。这道理像刀一样,能用来砍菜,也能用来杀人,刀本身并没有错。
     与线下渠道相比,线上平台假货所占的比率已属较低,但由于网络购物平台集中度较高,淘宝便成了假货最大的受害者,打假也成为淘宝六年来一以贯之的无奈的发展战略,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打假,再打也屡禁不止。难怪近来不断有淘宝人眼泪哗哗地来哭诉,在中国,做零售难,做网络零售更难,做淘宝这样大而全的网购零售平台,真是难上加难。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就公开说过,“我从不怀疑中国的假货市场巨大,但是纵观全球的经济演进,假货的盛行永远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国家的发展有点看头时出现,无可避免。”
    也许淘宝自身还有着更加宏远的理想,并不希望自己就像苏宁国美、广百友谊一样,只是网络商业平台上的一个过客。但是这6年来,淘玉网一直非常小心地游走在政策和市场现状边缘,宁可“不差钱”地花钱敦促市场规范,避免行业一损俱损。但是这6年来一直避免成为主角的淘宝打假,仍然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困惑。比如,假货生产和销售的源头不除,淘宝打假只能成为屡打屡起、再打再起的拉锯战。比如,总把消费者“贪利”心理惯养了假货作为理由委实是误导良民,根本就是是利益的驱动引诱了制假者蜂拥,是某些部门监管的临时性缺失,纵容了假货的泛滥,是部分消费者明知其有假却仍在买假,,给网购打假带来最大的难度系数。   
    淘宝渠道的打假取得一时一地的胜利不难,要想取得长期效果,靠淘宝一家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想人家淘宝网折腾6年了,还没有赚钱,就这样扣上一顶厚重的假货帽子,多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