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德惠在日本侵略时期
本资料来自德惠档案馆,谨表谢意!
王锦思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
▲2月 在日本人的操纵下,朝鲜人向万宝山区聚集。后来,韩人李造和供称“当时居于吉林省额穆县(今蛟河县),因韩人沈宜达之约于民国二十年二月间,全家迁来万宝山……。” (新《县志》888页)
▲3月1日 县教育会成立,会长李青林,设在教育局内。(教育志218.《文教年鉴》1031)
▲3月23日20时许 张家湾西部龙凤山一带发生3.1级有感地震,未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新县志》731)
▲3月 县模范小学根据《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的规定,把年满12岁以上的儿童编入国民单子军团。(《民国时期吉林》)
▲4月9日—13日 188名朝鲜族人分三批进入万宝山区,13日在马哨口祭伊通河河神和土地神,实行破土(即开挖引水渠道)。
(新《县志》890页)
▲4月18日 马哨口屯民将朝鲜族人在万宝山区马哨口一带“硬挖水道”事告到长春县政府。 (新《县志》908页)
▲4月 张家湾居民刘尊臣、王玉峰、刘喜亭、张显庭、于相臣等 8户股东集资,在西六、七道街之间、大观园妓院的路东建起1座剧场,名为大观舞台,可容纳观众500人,1953年拆除。(新《县志》860)
▲5月27日 万宝山马哨口一带以孙永青为首的203户农民联名向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长春市政筹备处长周玉炳递送了控告郝永德勾结日本人引来朝鲜人毁田种稻的呈文。指出:“……似此任意毁坏良田,霸占国土,显系日人藉遣韩民种稻,实施其殖民政策。”
(新《县志》893页)
▲6月30日 万宝山民众集会,到会农民500余人,大会“由孙琅宣主持,报告开会宗旨及交涉经过,并述明日警督指韩人筑堤、满
甸播种等情”,民众公推出反抗筑堰后援大会的正副会长、干事长和干事,议决“除呈催外交官及县长实力交涉外,由各干事联合被害各村按户出工,自动填平沟壕、毁坏堤垒,以为最后奋斗。纵有官府干涉亦不听制止。甚至流血拼命尤所不惜。官府既无力保护,被害者唯有自卫而已”。会后,民众制做了白布红字的大旗,上写“我们大家身家性命所关的熟地经不法的人挖掘沟壕断成两截,害误大家工作,屡呈官府迄无办法;迫不得已除同我们自决实行正当防御手段,一面自行回复原状以便耕作,一面要求官府责令不法的人赔偿损失外,特此露布周知”、“筑堰挖沟毁我禾苗,我们没饭吃,活不下去了,要民变”等。 (新《县志》898页)
▲7月1日 震惊中外的万宝山事件爆发。当年3、4月间,汉奸郝永德在日本人的操纵下,将其从长春县第三区(当时万宝山村、今德惠市米沙子镇黄家村和姜家村)张鸿宾(张延堂)、肖翰林(肖春雨)等12农户租来的500公顷熟地、生地转租给日籍朝鲜人李升薰等人种植水稻。李升薰等在伊通河拦河筑坝,并从孟昭月蒲草甸界沟起到盛家屯房西止,挖一条长4228.5米、宽3米、深0.5米的引水渠道,中经41户农民的耕地,引起孙永青等农户的坚决反对,告到官府,官府向日方交涉未果。民众从4月底出面阻止,日本警察出面干涉,至7月1日,民众从腰窝堡屯出发,将已开挖的渠道平填半里许,被长春县公安局第二分局长田锡嘏“带警弹压”。7月2日早,民众聚集300余人,前往马哨口平沟。民众与日警发生争执,日警头目中川义治首先开枪,其余日警也跟着开枪“向农民示威”,“我方民众远避沟外,亦以枪向外高处施放”,但并未伤人。双方僵持至下午6时半,平沟民众逐渐散去,形势趋于平静。日警开枪事件发生后,日方大借失实的新闻报道,煽动仁川、汉城(今首尔)朝鲜人掀起排华惨案。万宝山事件后因“九一八”事变而不了了之。
(据《党记》1页、《文史资料》一)
▲7月3日 日警五六十人在马哨口一带强占民房、搭起帐篷、挖掘战壕、断绝伊通河摆渡,中国警民不得进出。(新《县志》899页)
▲同 日 中共满洲省委发出《为万宝山事件告中韩农民及一切劳苦群众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事端,妄图以武力吞并东北的阴谋,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唆使韩人屠杀华侨制造排华惨案的罪行,号召中韩劳动人民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党记》1页)
▲7月7日 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万宝山屠杀中国民众的宣言》,强烈遣责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万宝山事件和在朝鲜挑起排华惨案。 (百度.万宝山)
▲同 日 中共满洲省委发出《关于万宝山事件及朝鲜惨案宣传大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万宝山事件,意在侵略满蒙的阴谋,同时指明了党的具体工作任务。 (百度.万宝山)
▲7月12日 中共满洲省委作出《万宝山事件决议案》,要求各级党组织揭露中日统治阶级的欺骗,在“反对日本挑拨中朝民族感情”、“反对日本出兵东北”、“中朝革命群众联合起来”的口号下,争取一切反日力量。 (《党记》2页)
▲同 日 中国共产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发表《为万宝山惨案告韩国青年书》。(百度。万宝山)
▲7月18日 “日警督饬韩民已将沟坝恢复原状,河水引放沟内达到稻田地。” (新《县志》900页)
▲8月7日 吉林省政府派调查员到达长春,长春市政筹备处派员会同省调查员到万宝山,对马哨口至姜家窝堡引水种稻区域及拦河堰、引水渠、受害农田等情形进行调查,并绘制了地图。
(新《县志》910页)
▲8月8日 驻扎在马哨口的日警感到继续盘踞下去已无实际意义,撤回长春。 (新《县志》904页)
▲9月26日 日军飞机飞临马哨口上空,投掷两枚炸弹,所幸无人伤亡。 (新《县志》911页)
▲10月 德惠抗日救国会成立,会长李郁华,副会长王辅臣,救国会成员以县立中学学生为主。 (《德惠人物》28)
▲11月 伪满洲国自治指导部向各县派驻由日本人充任自治指导员,德惠县首任自治指导员永相见尔。(《日伪时期的参事官制度》)
▲12月 杨树大砂坑人王辅臣去哈尔滨寻求吉林省临时政府的支持,吉林省临时政府主席诚允委任王辅臣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副司令。 (《党记》2页)
▲本 年 日本侵略者指使朝鲜人在伊通河右岸马哨口一带种植水稻500余公顷。
▲本 年 李青林任县教育局局长。 (教育志218)
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
▲1月19日 驻张家湾南大营的国民革命军吉林陆军第十六团奉命开赴松花江街后口子,并改为陆军第三团。 (新《县志》860)
▲1月23日14时许 日军乘80多辆汽车开进张家湾,后向东开去。傍晚,从长春又开来一连日军,占领张家湾南大营。
(新《县志》860)
▲2月 杨树大沙坑屯王辅臣组织起一支抗日队伍,名叫东北抗日义勇军吉北支队。(《德惠党史》207页)王辅臣为司令,李郁华为政训部主任。 (《德惠人物》28、新《县志 》860)
▲2月 吉林省临时政府主席诚允委任王辅臣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司令。 (《党记》2页)
▲3月1日 伪满洲国成立。4月,日伪在德惠设伪县政府,伪县长庞仙芝。县政府设总务科、公安局、内务局、财务局、教育局。
(老《县志》27页)
▲3月 日本设在中国的自治指导部派遣永相见尔为德惠县自治指导官,自治指导官的任务是监督和指导县的行政,拼凑县一级政权。(《伪满大事年表》)
▲4月 单作舟任县总务科科长,李青林任县教育局局长,杨锡令任县教育局督学。(《文教年鉴》黑档资二19-01-6)张厚国任县公安局局长。(历541)雷恩廷任内务局局长。
▲5月6日 以英国李顿爵士为团长的“国际联盟中日关系调查团”到万宝山马哨口一带考察了万宝山事件发生的地点,并接见了“长春朝鲜居留民会”会长金东宛。 (新《县志》913页)
▲6~7月 北满一带,吉林榆树、德惠……水灾罹难农民60万,饮马河流域大水灾,松花江水域洪水。(新县志引自《五百年旱涝史》)
▲7月1日 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强行接收了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张家湾分号,设立德惠支行。(新县志430)
▲7月27日 增设九台县,将德惠县的第5区(下九台)、第7区(双庙子)划归九台县,德惠由原来的8个区缩小为6个区、94乡。
(老《县志》二373—374页、《满洲国地方志》27页)
▲8月 法国传教士劳郎从吉林总教区来大房身创立天主教会。(新县志769)
▲9月5日凌晨 王辅臣率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攻打县城(大房身),先锋突击营攻入县公署,捣毁公安局等机关,放火烧了财务局宿舍。 (老《县志》42—44页、《德惠县乡土志》24页)
▲同 日 伪县长李锡章离任,庞仙芝充任伪县长。
▲9月12日 伪县政府改称县公署。 (新《县志》860)
▲9月14日 日军装甲车两辆向松花江铁路大桥进犯,在贺药铺一带遭东北陆军三团阻击,日军撤回张家湾。15日,三团奉命撤走。17日,日军占领松花江兵营及铁路桥桥头堡。 (新《县志》861)
▲9月 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印发的伪国币开始在县内流通。(新县志433)
▲10月 伪县公署接管县内邮政。(新县志861)
▲是 年 县城大房身设民众教育馆。 (历2210)
▲本 年 县税捐征收局改为县税捐局。(新县志426)
▲本 年
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
▲2月26日 伪政权公布《暂行枪炮取缔规则》,开始收缴民间枪支。规定到1935年末止,逾期不交者,以隐匿枪炮罪论处。(新《县志》861)
▲2月 伪县长庞仙芝离任,厉维城充任伪县长。
▲3月 伪县公署指定大房身太和轩等15家鸦片馆专营鸦片生意。(新《县志》861)
▲3月 当代香港著名小说家李辉英著长篇小说《万宝山》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小说依据1931年发生在德惠的万宝山事件为素材,描写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地方官吏和地痞豪绅雇佣朝鲜人开渠引水种植水稻,侵害中国人民利益,当地民众奋起抗争的故事。
▲4月21日 伪满首都(长春)警备司令部发布命令:“在距县城三里以内,集镇二里以内,铁路、公路两侧各一里以内,禁止种高粱、玉米”。此令一直到1937年废止。(新《县志》861)
▲4月30日 伪满中央银行德惠支行行址迁到道里二道街。(《第一次满洲国年报》大图M54-24)
▲6月12日23时 驻县城东头的省警察第12分队火灾,烧毁房屋11间、枪械7枝、子弹1580粒及官兵全部衣物、行李。(历535卷)
▲6月19日 万宝山事件发生两年后,朝鲜人又在当地租地500公顷种稻,《万宝山水田商租契约书》的内容与1931年4月郝永德与张鸿宾等12人的租契内容大体相同,地租数也相同。(新《县志》914—915页)
▲6月 东省特别区改为北满特别区。(新《县志》12页)
▲7月8日 松花江洪水甚大,饮马河水增4米,县城(大房身)与张家湾之间交通断绝,县内第一、三、四、五、六区一带之农作物被害甚巨,约661330元。(新县志引自“德惠水灾状况”)
▲7月 “设立治安维持会,淘汰整务不良的保卫团、自卫商团、保卫附团等。根据新保甲制度,使成义勇奉士之自卫团。”(《省政汇览》第一集245)
▲8月 县公署设置由日本人充任的参事官,首任参事官宫永义雄。“参事官辅佐县长参划县行政之机务及承其命掌管事务”,“即一(方)面作为县职员谋划新行政之事务,一(方)面参划县行政之机务,为治安、财政、文教及其它一切县行政之指导机关,其使命在于具现挺身的实践建国理想于地方政治上。(《日伪时期的参事官制度》)
▲11月 公安局改为警务局。(历档)
▲11月 设立县民众教育馆,馆内讲演所的阅报社,馆长李青林。(新县志692.《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黑档资料A19-01-8.483)
▲12月13日 日本大兴公司在张家湾东二道街设立大兴公司德惠营业所,经营典当业务。(新县志430)
▲12月22日 伪政权公布《暂行保甲法》,居民十户为一牌,十几户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保,牌内实行连坐。(新《县志》861)全县划分为26保、266甲、4754牌(康德二年十二月编《省政汇览》第一集246 )。
▲12月 伪县长厉维城离任。
▲本 年 张家湾(今市区)设立邮政局。
▲本 年 德惠县大同佛教会在张家湾成立。(新县志771)
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
▲1月 伪德惠县支会成立。(教育志218)
▲1月 郭卫村接任伪县长。
▲3月1日 县电话局第一分局(张家湾)开设有线电报业务,局址由西五道街迁至西二道街75号。(新县志293)
▲5月 万国道德会德惠分会成立,会长姜中卿。(《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黑档资料A19-01-8.483页)
▲7月1日 自本财政年度开始(当时财政年度自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县长、科局长俸给、旅费及其它诸费,由县费支给改为由国费支给,县长郭卫村月俸300元,总务科长单作舟月俸149.76元,警务局长宣文告月俸137.75元,内务局长雷恩廷、财务局长姜中卿、教育局长李青林月俸135.36元。(历536号卷)
▲8月 松花江、饮马河、沐石河、雾开河洪水泛滥,全县受灾耕地2126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2%;受灾人口20369人,占全县齐眉人口的8.1%。(新《县志》861)
▲9月9日 由陈奎忠发起并出土地、车马、资金,向民间募捐,在二区双合大庙(今朝阳乡半拉山子)建立县博济慈善分会,有男女会员270人。(长档历22-1-124第275~276页)
▲10月24日 县警务局局长张厚国卸任,(历541)宣文告接任局长。(历1258)
▲11月 县城(大房身)至张家湾、张家湾至郭家屯通汽车。(历570号卷)
▲12月 伪县长厉维城离职,郭卫村充任伪县长。
▲本 年 县民众教育馆改名为县文化馆。(教育志218)
▲本 年 建立县农会,刘云阁任农会会长,有会员240人。(新县志571)
▲本 年 朱城子民众教育馆建立,馆长赵洪声。(《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黑档资料A19-01-8.482)
1935年(伪满康德二年)
▲1月1日 按伪政权1934年3月1日颁布的《度量衡法》的规定,开始使用新度量衡器具,到9月末,全县基本普及。(新《县志》861)
▲3月17日 苏联将中东铁路(满洲里至缓芬河、哈尔滨至宽城子)以1.7亿元伪满币转让给伪满洲国。(《交通志》201页)
▲春 部分朝鲜农民迁入松花江宝泉山村、五台恒兴村和卢家村,用柳条坝拦截沐石水自流灌溉种植水田。(新县志200)
▲4月10日 康德元年(1934)11月14日颁布的煤油类专卖法开始实施。(《伪国专卖行政概论》)
▲4月 法国传教士劳郎在大青嘴建立天主教分会。(新县志769)
▲5月 根据伪政权强化治安、修建警备道的指令,开始修建警备路,至1937年2月,全县共修警备道11条,全长426公里。(新《县志》862)
▲8月27日 伪满洲帝国协和会德惠办事处成立(后改为德惠县协和会本部),会(部)长由县长郭卫村兼,副会(部)长候晓飞。下设庶务班、指导班、青少年班、国防妇女会、军人后援会。相继,各村成立了分会。协和会按照“建国精神之发扬、国民生活之向上、宣德达情之彻底,民族协和之实现、国民动员之完成”“五条纲领”开展活动,实质是开展奴化宣传教育,群众恨之入骨,将其列入“四大坏”(关东军、宪兵队、警察署、协和会)之一。(《德惠文史资料》五120—124页、《省政汇揽》第一辑223页)
▲8月31日 中东铁路德惠段的轨距由1524毫米改为1435毫米。(《交通志》202页)
▲9月 保甲并裁,将全县24保并为6保,271甲并为40甲。(新《县志》862)
▲10月 伪县公署内务局接管义仓。到1936年春,在张家湾建本仓,改老县城大房身义仓为分仓。(新《县志》862)
▲11月初 董雨航(董振国)回到德惠,以教员身分做掩护,秘密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党的大事记》3页)
▲12月2日 金融合作社在东三道街成立,主要调剂社员金融及筹划经济发展。(新县志430)
▲12月 老烧沟邮政代办所升为三等邮局,岔路口信柜升为邮政代办所,增设达家沟、十二马架邮政代办所。(新县志292)
▲本 年 付定云任县教育局局长。(教育志218)
1936年(伪满康德三年)
▲1月1日 窑门站改名德惠站。(新《县志》862页)
▲1月 “北满特别区”撤销,境内铁路附属地划归德惠县管辖。(新《县志》18)
▲2月20日 伪满洲国警察总署督导王鹏飞来德惠视察。(新县志862)
▲4月1日 伪县公署由大房身迁至张家湾,暂借商家双合顺楼办公。张家湾遂改称德惠。(新县志18)
▲5~6月 “江河泛滥,禾苗无存,灾害奇重。”《德惠县乡土志》
▲10月1日 调整保甲设置,全县分为33保161甲2654牌。(新《县志》12、862)
▲12月20日 伪满公布《火柴专卖法》和《火柴专卖实行规则》,对火柴供应数量加以限制。(满洲国大事年表)
▲12月24日 伪满公布《食盐专卖法》和《食盐专卖实行规则》,对食盐供应数量加以限制。(伪满大事年表13)
▲本 年 县劝农模范场在县城西成立,有耕地20公顷。
▲本 年 财务局长邵继珍兼任教育局长。(教育志218)
▲本 年 日本侵略者为开发土地,掠夺粮食。强迫“勤劳俸仕队”修筑饮马河右岸中德铁路桥至腰亮子段堤防,长18公里,群众称之为“俸仕壕”。伪长春县伊通河事务管理所调集劳工,对伊通河右岸一间堡至马哨口段堤防进行整修。(新县志188、189)
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
▲1月3日 伪政权推行征兵制,全县每年约有三四百名青年被送往前线当炮灰。(老《县志》一)
▲1月8日 张家湾商会改为德惠县商会,原德惠县商会改称大房身商会。(二轻志11)
▲2月16日 伪满康德3年12月20日颁布的《火柴专卖法》及《火柴专卖实行规则》今天正式实施。(《伪国专卖行政概论》)
▲3月10日 根据伪满文教部发布的在学校中彻底普及日语的训令,各学校强制学生学习日语。不久,把日语定为伪满洲国的“国语”,进一步强化奴化教育。(伪满洲国大事年表14)
▲春 季 朝鲜人迁入朱城子、布海,利用雾开水灌溉种植水稻。(新县志200)
▲4月 德朝公路上的饮马河钢筋混凝土大桥开始建设。(《交通志》)
▲4月 伪县公署对境内各商会进行整合,成立了德惠县商工公会。(工商联志1、二轻志11)
▲9月 伊通河左岸、农安县靠山屯南,原德惠县闵家保管辖的一部分,面积1824.47公顷划归农安县。(新《县志》12页、862页)
▲12月1日 伪政权修改县官制,改日人参事官为副县长。(新《县志》862页)
▲12月11日 根据伪满文教部5月2日公布的《新学制改正令》和省教育厅令,将初级小学校改为国民学校,学习期限4年,将高级小学校改为国民优级学校,学习期限为2年。(伪满大事年表14.教育志49)
▲12月 大房身街南设牲畜交易市场,手续费按交易额的3%收缴,买卖双方各纳一半。(新《县志》862)
▲本 年 伪德惠县公署建办公楼,位置在今德惠宾馆处,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为二层楼房。(新县志467)
▲本 年 化学肥料硫酸铵引入德惠,在部分“模范户”中试用,但没有推广,不久,试用也停止了。(新县志160)
▲本 年 横跨铁路的天桥建成,桥墩为混凝土柱,梁为钢轨,桥面、栏杆、扶手为木制;10孔,全长88.4米,人行道宽2米。(新县志464)
▲本 年 设立德惠区检察厅、德惠区法院,区检察厅对法院刑事案件审判进行监督并依法提请判决;区法院受理标的额不超过2000元的民事案件和审判1年以下的刑事案件。(新县志595)
1938年(伪满康德五年)
▲1月1日 开始实行新学制:初等教育分为国民学舍(国民义塾)、国民学校、国民优级学校三种类型,国民学舍(国民义塾)修业1—3年,国民学校修业4年,国民优级学校修业2 年;中学阶段废除初、高中六年制,一律改为分科的四年制,称为国民高等学校、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修业年限均为4年。(《教育志》44、82页,康德五年版《民生年鉴》黑图B19839)
▲同 日 伪国务院通令,实行鸦片公营,取缔私营烟馆。全县成立3个公营烟管所(德惠街、大房身、达家沟,9个分所(德惠街烟管所辖德惠街、刘家村、城子街村、郭家村、大青嘴村,大房身烟管所辖大房身村、岔路口村、五台村,达家沟烟管所辖达爱沟、松花江村。每月凭证限量出售官价鸦片,造成了烟毒的泛滥。(新《县志》318.862)
▲2月 伪“满洲株式会社”吞并窑门电灯厂,成立德惠发电所。(新县志301)
▲3月17日 吉林省立德惠国民高等学校(农科)成立,位于县城西部(今德惠四中校址),当年招收1个教学班、56名学生,有教员6人。(《教育志》82、192页)
▲5月 伪县公署在巴彦河、新王家、乔家套子、张家大院、姚家岗、杨家大桥、于家堡、彭家炉、张家大壕、梨树园子、二道沟、东龙王庙、小坨子等13个自然屯建立集团部落,到1940年建成,将散居于江湾河套的居民471户、1970口人强行迁入集团部落。(新《县志》862)
▲7月1日 取消保甲制,实行街村制,全县划分为1街15村179屯。(新《县志》12页、《吉林省概况》176页)
▲8月1日 张家湾电报电话局改名为德惠电报电话局。(新县志293)
▲8月 四马架水文站在达家沟镇三家子村四马架屯北饮马河右岸设立,由伪满洲国交通部理水司管理。(《水利志》188页)
▲8月 伪县公署贯彻“满洲国”国务院制定的《米谷管理要纲》和《米谷管理法》、《满洲粮谷服务公司法》,把粮食购销加工全部由伪政府控制,推行“粮食出荷”政策,(《中华民国事件人物录》364)出荷率达到政府估产的56%。(老《县志》)
▲9月 伪县公署由商家的双合顺楼内迁入新落成的办公楼。(新《县志》863)
▲10月1日 张家湾邮政局改为德惠县邮政局,并由西五道街迁到东二道街口。原县邮政局改为大房身邮政局,绪沟邮政局改为松花江邮政局。(新县志292)
▲12月31日 取消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王公的土地所有权和蒙租征收权,县城的蒙租征收分局撤销。(新《县志》863)
▲本 年
▲本 年 县公署下设庶务科、行政科、警务科、实业科、财务科。(新县志523)
1939年(伪满康德六年)
▲3月 中东铁路德惠境内达家沟至陶赖昭段复线(即乙线)建设工程开工。(《交通志》202页)
▲4月 伪县长郭卫村离任,景阳春充任伪县长。
▲6月1日 伪满实行大米配给制,禁止普通百姓食用大米。(伪满大事年表19)
▲本 年 韩昆师任教育股股长(教育局改称教育股)(教育志219)
1940年(伪满康德七年)
▲1月 伪县公署成立地政科,对全县地籍进行整理。(新县志863)
▲4月1日 县金融合作社与县农事合作社合并成立县兴农合作社,主要办理农村存放款业务。(新县志430)
▲4月11日 伪政权颁布实施《国兵法》和《国兵法施行令》,由募兵制改为征兵制,士兵由年满19岁青年中征集,服役3年。但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服役期满的国兵一再延期服役,直至伪洲国垮台,无一人退役。(伪满大事年表20)
▲7月14日 县内首次征“国兵”。自此,每年秋季对适龄青年进行体检,合格者翌年3月1日入伍。(新《县志》863)
▲7月25日 伪政权开始实施居民粮油配售制。(新《县志》863)
▲11月15日 伪满政权与协和会实行“二位一体”制,县长兼任县协和会本部长,副县长兼任副本部长。(伪满大事年表21)
▲本 年 日本侵略者调集民众修筑边岗平安段、达家沟三家子段、夏家店刘大房子段饮马堤防。(新县志188)
▲本 年 位于德惠站东、铁路南侧的长途机务站建立。(新县志296)
▲本 年 伪县公署警务科建立县康生医院,“收治烟毒瘾患”。(新县志734)
▲本 年 在长春召开的伪满洲国“全满”中学生运动会上,德惠国民高等学校学生高景明获铅球、铁饼、标枪三项第一名。(新县志)
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
▲2月3日 日伪实行“邻保制”即以市街居民组成班组,以农村乡民组成屯、牌,以加强殖民统治。(网)
▲6月 伪县长景阳春离任,王国生充任伪县长。
▲8月 伪满实行分民族配售制,每人每年配售标准:满族人和朝鲜族人豆油3公斤;日本成年人大米96公斤,小孩60公斤;白面,日本人2公斤,朝鲜族人3公斤;汉族人不配售细粮和豆油。(新县志350)
▲10月15日 《国民兵籍法》公布实施。(老《县志》一33页)
▲本 年 初等小学校全部改为村立小学校。(《教育志》31页
▲本 年 伪满德惠县兴农合作社成立,专司征收、调运粮谷。(老《县志》一35页)
▲本 年 日本人在德惠成立“东兴亚麻株式会社”,设亚麻厂一个,厂长为日本人关冈,顾佣中国工人400余人。(新《县志》863)
▲本 年 伪县公署实业股升格为实业科,下设农业股,主管农业方针的贯彻和技术指导及育林造林;殖产股,主客畜种改良,牲畜疾病防治,指导发展水产养殖,保护水产资源;开拓股,负责荒地开垦,日本开拓民的安置与物资供应;经济股,执掌工商业及物资配给。(新县志165)
▲本 年 中央大街(今德惠路)自天桥下至六道街(今惠民街)铺设砂石路面。(新县志463)
1942年(伪满康德九年)
▲2月 县康生医院改称县立医院,设病床20张。(新县志735)
▲4月15日~6月15日 由县内560名劳工修筑的德惠至中德段铁路复线路基填土工程完成,长5000米,土方56600立方米。(新《县志》863)
▲5月25日~7月27日 县内560名劳工修筑德惠至中德段5公里铁路复线路基工程。(新县志273)
▲7月25日 伪满洲国发布《经济统治令》,实施配给制度。(老《县志》一36页)
▲8月 中东铁路达家沟至新陈山段复线建成通车,设老虎岭、丁家园、姚家站,俗称乙线,达家沟经老少沟站至新陈山段称甲线。(《交通志》202页)
▲10月 伪县长王国生离任,陈学伦接充伪县长。
▲11月18日 伪满 《国民勤劳奉公法》和《国民勤劳俸公队编成令》公布,根据规定,凡21~23岁未被征兵的青年男子,皆服12个月以内的强制义务劳动,县内很多人被抓去当“劳工”,运住黑龙江省密山等地,生还者不多。(伪满大事年表24)
▲11月 松花江设电报局。(新县志293)
▲本 年 伪县公署在松花江、沐石河沿岸收缴土地16264公顷,其中以民间卖地价的40%左右的价格收购民地耕地7608公顷,无偿收缴荒地、柳通、泡塘8656公顷,做日本农业移民的开拓地。
▲本 年 伪政权推行《渔业组合法》,强迫专业渔户加入渔业组
合,由日本人经营管理。
▲本 年 张文献任县教育科科长(教育股改称教育科)(教育志219)
1943年(伪满康德十年)
▲春 日本开拓团青年报国队70多人(均系未婚青年男女),由日本军人泽豆率领侵入德惠,占据了达家沟镇杏山村放牛窝堡屯。(新县志169)
▲3月30日 伪县公署执行伪满兴农部、治安部制定的《饭用米谷配给要纲》,实行粮食配给。(伪满大事年表25)
▲12月1日 伪满《国民手账法》开始实施,15岁以上的人均需领取证明身份的“手账”,以便加强对居民的控制。(伪满 大事年表)
▲本年 日本侵略者为完成“紧急农地造成工事”计划,开始修筑境内松花江左岸堤防,长60.1公里,(新县志186)开始挖掘沐石两岸的排水沟。(新县志194)
▲本年 日本侵略者强迫“勤劳俸仕队”开挖一条从万宝镇孙禄屯起,经杨家屯、陈家屯东、王老总屯、三合屯西,直到农安县张小铺屯的内水入伊通河的排水干渠,长17公里,当地农民称之为“俸仕沟子”,又叫旱河。(水利志)
1944年(伪满康德十一年)
▲春 侵入德惠的日本开拓团有:青年报国农场,青年男女70多人,占据松花江镇菜条岗村菜条岗屯;比坡开拓团,团长永冈,团部设在茶条岗村黑鱼泡屯,占据黑鱼泡、林家窝堡、西何家屯、侯家坨子、辛家店5个屯子;西城开拓团,72户、330人,团长白根,团部设在罗圈坨子村前程家屯,占据前程家坨子、赵家店、董家坨子、后程家坨子、后罗圈坨子、朝阳山、三角泡沿7个屯子;佐伯开拓团,55户、250人,团长先本,团部设在岔路口镇毛油坊村孙家坨子屯,占据毛家油坊、项家窝堡、前孙家坨子、后孙家坨子、东莲花泡沿、老石坨子、世昌店7个屯子;常金丸开拓团,41户、255人,团长仓田,团部设在松花江孙坨子屯,占据孙坨子、东赵家、西饮牛泡3个屯;高田开拓团,64户、370人,团长佐佐木,团部设在岔路口镇黎明村曲家坨子屯,占据曲家坨子、孙家坨子、姜家围子、尚空窝堡、明家粉坊、揽头房子(今和平屯)、杨树东化吉7个屯子;入侵朝阳乡大河里村的开拓团,36户、170人,占据3个屯子。(新县志170)
▲4月 伪新京(长春)烟务专卖局在德惠县城成立鸦片组合,占用城郊民地270公顷种植罂粟。(新《县志》863)
▲8月14日 伪满中央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角、5分、1分的小额纸币开始在县内流通。(伪满大事年表27)
▲本 年 因为战争,一般民需煤油停止供给,“既无油灯又无电灯之地带,成为黑暗世界”。
▲本 年 沐石河两岸月亮泡至魏家坨子、三角泡至辛家店、世昌店至三角汇、北莲花泡至三角泡、独一处至饮牛坑、初家坨子至饮牛泡、姚家岗至边花叉排水沟渠挖通。(新县志194)
▲本 年 对适龄征“国兵”的男青年,经体检不合格者全部编入“勤劳奉仕队”。(新县志863)
1945年(伪满康德十二年)
▲春 又一支日本开拓团青年报国队(系1943年入侵达家沟杏山村青年报国队分支)未婚青年男女90多人,占据菜园子镇大沙坨子村小坨子屯。至此,侵入德惠的日本开拓团共8个团、场、队,合计移民310户、1868人。(新县志170)
▲5月26日 李正亭接任县委书记。
▲8月8日 伊通河洪水流量达1060立方米/秒,是有水文记录以来伊通河最大洪峰。(新《县志》70页)
▲8月14日 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中东铁路改称为中长铁路。(《交通志》203页)
▲8月15日 光复。当晚,伪警务科长戚庆元召集伪县长陈学伦、伪县公署的科长及各界人士共18人,在伪税捐局长韩德成家里召开“十八罗汉血盟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县维持会,推举陈学伦为会长。(本记、新《县志》863)
▲8月16日 县城各界举行千人大会,庆祝东北光复。(《党记》5)
▲同 日 国民党德惠县党部在伪满协和会成立,戚庆元为党部书记长,下设组训、宣传、总务三科。协和青少年团改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特设督察警备大队改为警察大队,杨大勇、柏英充任正副大队长。(本记、新县志517)
▲8月17日 首批苏联红军经德惠站南下,县城各界人士到车站迎送。(《党记》5)
▲8月21日 苏军一个连进驻德惠县城,接管车站及日军19部队营房、仓库,同时派兵进驻松花江街后口子,守备松花江铁路大桥。(《党记》5)
▲8月 随着苏联红军的进入,苏联红军票在境内流通。(新县志434)
▲8月 “八·一五”光复后,国民党德惠县维持会决定,由地方士绅尚堃城主办《自强报》,铅印,8开4版,不定期发行,同年11月停刊。(新县志709)
▲9月 松花江孙坨子、罗圈坨子一带农民聚众围攻日本开拓团。(新《县志》864)
▲9月 国民党东北常务专员办事处常务专员罗大愚命戚庆元主持国民党德惠县党部工作。(新县志517)
▲9月 戚庆元以国民党县党部名义拼凑伪警察骑兵队、步兵队、铁路警护队及青年学生200多人组成县警察大队。(新《县志》864)
▲9月 岔路口揽头房子日本开拓团发生集体自杀事件。(新《县志》864)
▲9月 县维持会处决12名作恶多端的伪县公署日籍官员,其中包括副县长高桥政之助。(新《县志》864)
▲9月 苏联红军券开始在县内流通。(新《县志》864)
▲10月 中共部队先头进入东北的冀热辽军区16军分区曾克林部派司良君、司秉全、张国栋3人到德惠了解敌情,扩充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招收兵员120多人,吸收工作人员20多人。(《党记》5)
▲11月上旬 中共吉林省工作委书记张启龙、副书记伍晋南、吉林军区司令员周保中,在长春市丰乐路省工委驻地(今长春新华书店总店),召集从延安赴东北的原中央党校四部学员王海青、一部学员张靖华、原中央党校学员卢来发、吉林军区干部司良军等人开会,研究组建德惠县人民自治政府问题。周保中代表省工委宣布:王海青任德惠县委书记,张靖华任德惠县人民自治政府县长。
▲11月16日17时 王海青、张靖华、卢来发、司良军、方言等7人,在苏联红军的护送下,到达德惠苏联红军司令部。
▲11月17日 以伪县长陈学伦、伪警务科长戚庆元为首的敌伪残余控制的国民党县政府及其一切反动组织被取缔。
▲同 日 人民地方武装——县保安总队成立,卢来发任总队长兼城防司令,王海青任政委。(《党记》6)县公安局成立,张靖华兼任公安局局长,司良军任公安局副局长。(《组织史》一33)
▲11月18日 在德惠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以张靖华为县长的德惠县人民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11月中旬 县自治政府建议县卫生院。(新县志735)
▲11月 县人民自治政府设秘书室,李舍(李国贞)任秘书长;设民政科,李舍兼任科长;设财粮科,马梦双任科长;设教育科,任文超任科长;设司法科,李忠秀任科长。(《组织史》一30/34)
▲11月 国民党县警察大队由德惠移驻农安县靠山屯,被东北行营改编为东北先遣军第二师第九团。(新县志864)
▲12月6~8日 县大队在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团的配合下,在农安县靠山屯一举歼灭以刘麟普、孙启、杨大勇为首的国民党德惠县警务步兵队、警务骑兵队、铁路警护队等反革命军队和土匪,歼敌300余人,活捉团长孙启和骑兵营长杨大勇等150多人。(《德惠人物》92、93)
▲12月8日 县卫生院收治参加靠山屯战斗的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团的伤残人员78人。(新县志735)
▲12月上旬 吉林省工委派杨锐任德惠县委副书记兼县保安总队政委,吉北军区调王满仓任德惠县保安总队副队长。(《党记》6)
▲12月27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成立,德惠归吉林省政府领导。(《吉林省情》7)
▲12月 中国共产党在德惠县发展组织,董振环、李舍、刁佩林、王世杰等成为第一批发展的党员。(《党记》6)
▲12月 中共德惠县委机关报《群众报》创刊,为4开两版油印,后改为4开4 版铅印,不定期发行。(《党记》6、《德惠文史资料五》118~119)
▲12月 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负责人方然。(《党记》6)
▲本 年 德惠县辖16个区:城关区、夏家区、大房身区、大青咀区、城子街区、双山子区(今和平)、郭家区、天台区、刘家区(今边岗)、菜园子区、达家沟区、松花江区、杨树区、五台区、岔路口区、朝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