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禀赋不够或要靠技术创新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对的共同挑战,对企业来说包括对产业界来说,宁愿看成是一个机遇。高度关注新能源经济是能源科技非常重要的方向,我在科技部工作,重点联系能源科技方面的工作,所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感觉还是可以理解,和我们的题目是对应的。我想利用今天的机会,把科技部在做科技计划过程中,对能源领域的支持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中国资源及能源现状,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能源科技战略,先进能源技术发展方向和展望。不管是新技术IDCC,还是超超临界方面,我相信中国既有能力,也有这样的需求,更有这样的需要,也会走在世界的前面。现在我们核电的发展,原来积极的发展,到2020年,我们是希望核电的装机容量达到电力装机总量的4%到5%。是什么概念,我们现在运行的只有14台机组,装机910万千瓦,和7.91亿装机微不足道,我们再建的超过2500,我今天在开核电的会议。

  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改变整个电力的结构,电力的行业结构和能耗不断的改善。今年不会达到成倍的增长,预计装机容量会有很大的增长,这对电网接纳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还要发展智能电网,又给企业创造新的机遇,必须在电网智能化方面,新的投资机会。国内海上风电,最近我们部里的领导到东海看,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发展,东海油海上风电项目1.5兆,为了配合明年的世博会,3万千瓦,由华瑞大批的装机,到年底十万千瓦将非常的壮观。

  从总机的制造,到安装,我们可以比较自豪的说,都可以达到世界上最好的水平。我国光伏、多晶硅版的制造的大国,还需要加大使用,去年太阳发电装机只有150万千瓦,这个用量在世界上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是光伏电池生产大国,我们的市场在欧洲,占到30%以上,但是我们并不是使用大国,在今年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启动了金太阳工程,第一批项目启动了以后,276个,如果能够完成的话,大概是650兆。

  我们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还不能成规模,但是技术还是持续的关注和支持。中国现在讲自主创新,不仅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如果能源禀赋不够的话,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加以弥补,要对以煤为主的结构进行改善,这种变化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有政策方面的调整,很重要的要依靠科技。

  第二,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讲,80%的温室气体来自于能源开采的过程,90%的气体减排依赖于低碳技术。外宾经常会问中国政府对哥本哈根的态度,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是什么,中国讲机遇,是否只为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增长,我说不是的,我们还是把全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摆在首要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全人类的命题,使得我们必须提出包括发展新兴产业,新兴能源很重大的问题。

  从另外的侧面,发展和培育一个新兴产业带来了机会,企业才能参与。中国历来讲产学研结合,是能够把科技和产业结合起来,能够解决我们共同面对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60年走过的路,艰苦奋斗是一脉相承的理念,几个解决方面是我们政策文件里面提出的,节约为先,我们作为基本的国策坚持不懈的坚持,要立足国内。

  要回答国际上经常说的,对国际资源是不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的合作,不是的,我们的基本政策,主要依靠国内,增加能源供给,通过稳步提高国内安全供给能力,不断满足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我们的回答。这是立足我们的国情提出的基本方针,而不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得已作出的选择。

  立足国内,也要加强国际合作,而且国际合作,要立足于双赢的局面,特别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再次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而是中国中国政府在这之前,我们研究我们的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已经在国家的目标上,做了明确。只是我们现在要和国际社会一起,提出了更加艰巨的目标,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这些年快速增长,这个总量增加的从预测的角度说非常的大,煤炭对能源的主导作用难以回避,所以,根据这个基本的国情,我们最新的对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标题。总书记10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今后中国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表态。接下来主要的工作,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要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比2005年要有显著的下降,这个显著的下降,是45%。已经对国际社会宣布了。

  为此,大家也看到媒体上的报道,经过计算每年要增加300亿美元以上的投入,相当于我们每个人要增加65美元的投入。对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国家政策层面下决心。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把非化石能源占到能源总体的15%。三是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今天的会非常的有意义,正是适应了政府最新的变化。

原载于:能源博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