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的“类型形象”探美(2)


鲁迅杂文中“媚态的猫”、“势利的狗”、“嗡嗡的苍蝇”、“哼哼的蚊子”、“脖子上挂着铃铎的山羊”等就是这类可以照见某类人物灵魂特征的类型形象。虽然作者描画的是虫是兽,但揭露的却是某些名公、巨卿、“学者”、“文人”的性格面貌和思想灵魂,真可以说是勾神摄魄,惟妙惟肖。甚至陈西滢、章士钊等类的姓名,在鲁迅杂文里,也“简直可以当做普通名词读”,可以“认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他们个人的履历倒可以不必多加考究”(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如陈西滢是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章士钊是封建思想的典型。

在当代杂文中,这类型化形象更是特征鲜明、概括准确、显示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如《风派人物脸谱初析》中的“轴承脖子,弹簧腰,头上插着试风标”,“闻风色变”,“有奶便是妈”的“风派人物”(1978年1月6日《人民日报》)。“自甘堕落,变成了耗子的‘关系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任耗子横行,以至猫鼠同眠”的失职、渎职的猫类人物(《未晚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形象猥琐,远跟在最凶猛的食肉兽后面,“嚼食那余下的尸肉”,“连骨头也要细细嚼碎,咽下肚子去”的一类专门看风使舵、仗势欺人、为非作歹、拾人牙慧、苟活偷安的鬣狗式人物;“要去企业打牙祭”,找一个“实地考察的借口”,到处“混吃喝”的“叫化新族”。甚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常被杂文作者拿来作为喻体进行议论说理。如谢逸杂文《烤人和自烤》就借用《水浒传》中的李逵、张顺等比喻各有专长的人才,以“头领”喻领导者:“张顺上岸,李逵下水,学非所用,用非所长,也等于在炉火上被烤一样”,“虽说烤人事小,但误国事大”(198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