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北京人的习惯,大年初二是姑奶奶回娘家的日子,今天我们高高兴兴地迎来西太后家的姑奶奶叶广芩“回娘家”(怹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代,故称西太后家的姑奶奶)。为什么说是回娘家?因为广芩大姐1969年响应毛泽东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去陕西插队,如今她已经是半个陕西人啦,所以我们大家都喊怹“姑奶奶回娘家了”。
如今过节一不是图个热闹,二不是到庙会看人,唯有会会朋友。所以在大年初二我们朋友们相聚。席间有叫怹大姐的,有喊怹姑爸爸的,满族人管姑姑叫姑爸爸,管
诗人李红雨说,作家是孤独的,只有孤独才能写出好作品。大姐的作品所以很耐读。“可孤独的滋味不好受”,广芩大姐笑着说。当下,正值北京电视台在热播电视连续剧《采桑子》,同样作为叶赫那拉的后裔,作为满清皇族后代,《采桑子》所写旗人世家金家14个子女的故事,是广芩大姐的一部借以家族故事为蓝本的小说,形象地将百年的风云浓缩入一个家族的盛衰史中。不仅写出了钟鸣鼎食的满族世家,在时代暴风雨中衰微没落的经历,更写出了曾锦衣玉食的贵族子弟,被时代大潮裹挟前行的复杂心态和歪斜步履。
《北京文学》编辑部主任关圣力说,《采桑子》应该说基本上都是以叶大姐家族的人物和旧事为原型加工写成的,从中折射出时代之光和社会的巨大变迁,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的传承、断裂和嬗变。
《民族文学》副主编李霄明问道,剧中的七格格(听歌)小名叫“耗子丫丫”,是不是大姐您的小名呀?
“是。我的小名就叫‘耗子丫丫’,是想借助个人怀旧的视野重现作为帝都、贵族世袭之地的北京形象。”
“好多人都说大姐这部《采桑子》既是北京一个宅门家族浓缩百年风云变幻的盛衰史,更是大姐家族风雨飘摇的写照,是大姐凝集一生经历,汇集一世血泪的述说。”我说感叹着。
著名评论家关纪新接着说,《采桑子——妻室儿女》是关于皇城、关于满清最后一代贵族的书写,也因此是关于老北京的最后一阕挽歌。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得真快。我们谈兴不减。我知道,短短的几个小时不足以聊透,但我想,叶广芩大姐这次“回娘家”,一定会让怹感到温暖的,因为这世间,最难得的是民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