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爆料:秋雨打官司
不名誉的名誉权案 —— 肖夏林未侵权 余秋雨败诉
【文摘版编辑说明】 2009年2月10日 在“余秋雨博客”的文章 无网生活又一年 中,余秋雨公然给肖夏林 “等等”定性为“持不同政见”、“疯狂崇拜美国”、“在海外的反华媒体中歪曲”……戴上如此耸人听闻的政治大高帽,令人震惊、令人心寒!这样可怕的政治陷害,是文革结束以后30年来极其罕见的!余秋雨究竟为什么如此血口喷人?这不能不引起博友们的关注。此文揭出余秋雨状告《北京文学》编辑肖夏林的一场官司的真相——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因认为自己的名誉权被侵害,余秋雨两度上法庭,状告《北京文学》杂志社编辑肖夏林,索赔精神损失10万元。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已终审判决:肖夏林对余秋雨不构成侵权,法院依法驳回了余秋雨的诉讼请求。
余秋雨在两次诉讼中都称,被告肖夏林在连续几年对其进行批判的浪潮中,开创了以不正当的侵权手段编辑批判文集围攻他的先例,尤其是其撰写的《文化中的文化》一文,从“恶意批判”发展到“具体诬陷”,文中出现关于“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文化在这里已是具体的名利”的说法,诬陷他正面评价深圳文化是为了牟取一套豪华别墅。事实上,深圳的任何机构、单位和个人,从未奉送给他任何寸土片瓦。余秋雨认为,被告侵犯了他的名誉权,要求被告公开道歉,同时赔偿精神损失费10万元。
今年9月,北京东城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为,肖夏林所写文中所涉“深圳送别墅”内容,不是故意凭空捏造,其文章不会使余秋雨应有的社会评价降低,因此驳回余秋雨的诉讼请求,但同时批评了肖夏林轻信传言而付诸文字的做法。后余秋雨不服此判决,仍持原来的诉讼意见上诉到北京市二中院。
二审时,广州新经济杂志聘用记者朱建国为肖夏林出庭作证,再次证明当时深圳曾流传余秋雨被聘为“深圳文化顾问”后,获赠一套豪华住宅的传闻。
二中院认为,公民享有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肖夏林撰写的《文化中的文化》一文中所涉“深圳送别墅”内容是未经核实的传言,对此肖夏林并不否认。但肖夏林将“深圳送别墅”作为一个事实来采用,目的是论证“文化在这里已是具体的名利”这一论点,是不妥,法院对肖夏林予以批评。而无论上述传言是真是假,社会公众对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与“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的看法和评价,会出现褒贬两种结果,即“这是文化商品化的正常表现”,和“文化行为实际是为牟取经济利益”。因此,肖夏林撰写的文章虽有不妥,并不必然导致余秋雨社会评价的降低,不构成对余秋雨名誉权的侵害。最后,法院依法驳回余秋雨的上诉,维持原判。至此,这场备受媒体关注的名人官司终于落下帷幕。(记者
郭志霞(2005-12-07)
【附注一】
肖夏林 《北京文学》编辑,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中华读书报》等数家媒体任职,因2000年在《书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八千字的《文化中的文化》,称余秋雨在担任深圳市文化顾问期间,对深圳文化进行不切实际的吹捧,并称其“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文化在这里已是具体的名利。”余秋雨以上述文字中的后面十五个字告其侵犯名誉权。后余秋雨一审、终审败诉。
【附注二】
余秋雨(2009年2月10日)在“余秋雨博客”的文章无网生活又一年 中,余秋雨公然给肖夏林 定性为“持不同政见”、“疯狂崇拜美国”、“在海外的反华媒体中歪曲”……这不能不引起博友们的关注。
余秋雨呀余秋雨!我们广大网友们要质问你——
余秋雨在两次诉讼中都称,肖夏林在连续几年对其进行批判的浪潮中,开创了以不正当的侵权手段编辑批判文集围攻他的先例……但是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已终审判决:肖夏林对余秋雨不构成侵权,法院依法驳回了余秋雨的诉讼请求!这个事件已经划上了一个句号,人们(包括肖夏林)都宽宏大度地不再提起了—— 但是谁也不曾想到……
如今,你这位余秋雨大师,竟然又公诬告肖夏林“持不同政见”、“疯狂崇拜美国”、“在海外的反华媒体中歪曲”……戴上如此耸人听闻的政治大高帽,令人震惊、令人心寒!这样可怕的政治陷害,是文革结束以后30年来极其罕见的!
余秋雨呀余秋雨!如此残酷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相信——你余秋雨确实为“四人帮”一伙培养出来的人才啊!
广大网友们!擦亮眼睛,认清这个“丑陋的余秋雨”的本质,他还算有点人性、有点良心吗?
【推荐时评】当专家、学者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马前卒,或者,沦为权力与财富的谄媚者,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风骨,还有沦丧的灵魂。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以至于2008年,网友根据一些人的表现,总结出了一些新成语,如“兆山羡鬼”(见注释【1】)、“秋雨含泪”(见注释【2】)等,这是中国现今知识分子堕落与沦丧的典型符号。
有骨气、有水平、敢于直言进谏的专家、学者,是一个时代最鲜活的标志,也是引领一个时代良知与智慧的重要力量,在历史上的各个年代,都能找出多个这样的学者。而在今天,这样的学者早已经成为“稀缺”甚至“濒临灭绝”的品种。这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耻辱。专家、学者玩变脸,以掌握的知识愚弄民众,欺骗决策层,比那些始终如一地维护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为专家、学者更可怕,因为,前者更容易使那些缺少辨别能力的人上当受骗。这些人,是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和肿瘤。
当学者、专家失去作为知识分子的风骨和人格,我们这个时代在剩下什么?这个问题很沉重,但我们已经不得不痛苦地思索,并寻找答案。
附录:注释(以下注释部分都引自网络)
注释【1】兆山羡鬼
典出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2008年6月6日在《齐鲁晚报》发表的词《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释义
兆山羡鬼,面对6万多死难者竟作诗道:“纵做鬼,也幸福”,被引申为冷血动物的代名词。
例句
人家家中出了人命,如果你都不去看一下,你这不就是兆山羡鬼了吗?
注释【2】秋雨含泪
典出
余秋雨2008年6月5日在其博客发表的博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余在文中含泪劝告要求惩处豆腐渣校舍责任人的请愿灾民,说他们在地震中死亡的孩子全都成了菩萨,已经安宁,不要因为请愿而横生枝节,被反华媒体利用来进行反华宣传。余秋雨的含泪劝告被许多网民批评为腐败的政治帮闲和谄媚的文化口红,余秋雨含泪也被形容为鳄鱼的眼泪。
释义
秋雨含泪是主(秋雨)谓(含)宾(泪)结构。被引申为假惺惺的鳄鱼眼泪。
例句
我是真想帮灾民做点事,不然,岂不成了秋雨含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