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化手段抢救民间文化


用市场化手段抢救民间文化

                 记者 张敏洁

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这里有古老的秦腔艺术,有自古流传的皮影戏及皮影制作工艺,有文明世界的户县农民画,有诸如集贤古乐等几近失传的宫廷音乐,有陕北的民间剪纸艺术等等。

然而,如何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却是困扰着每一个有着绝活的民间工艺大师的问题。民间文化必须寻求市场化手段来保护、开发和应用!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了各家的共识。

文化瑰宝面临失传危险

陶瓷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陶瓷自诞生以来,几经变化,在泥与火的洗礼中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先古走进现代文明社会,始终受到人们的钟爱。

然而,正当我们醉心于自己是陶瓷之国而沾沾自喜时,却惊鄂的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大都是打着品牌的洋陶瓷,即便是偶有国产陶瓷,也不过是经过西方工艺加工过的产品,而那些曾经代表了我国陶瓷最高水平的陶瓷产品则早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了。更让人难过的是,除了景德镇等少数的几个陶瓷产地外,我们几乎不知道其他陶瓷产地,更不用说了解它们的历史了。

据了解,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南侧,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二十世纪陕西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耀州窑遗址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建窑烧瓷,宋代时达到鼎盛,金、元续烧,元末明初停烧。从创烧到衰落,耀州窑前后历经八百余年,形成了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

而其所产瓷器之精美,于宋神宗元丰七年的《德应侯碑》中可略窥一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然而,直到上世纪50年代被发掘,这一我国目前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序列化最强的古陶瓷遗址才最终被世人所知晓。

而同属渭北地区的另一处窑场澄城尧头窑则更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直到2005年,这一有着1300年的烧造历史的民间瓷窑才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尧头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磁器。

据悉,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趋消亡的趋势中,澄城窑还能烧制青瓷,这种现象在北方瓷窑中是极为罕见的,为确定澄城窑的历史地位增添了浓重一笔。

据介绍,在鼎盛时期,尧头镇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还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现代人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尧头窑生产的瓮、盆、罐等传统产品用途渐失。与此同时,澄城尧头陶瓷也因自身的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我们已经很难见到那些蕴含着深厚的民间美术的澄城陶瓷了。

据悉,目前该县所有的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且有的体弱多病,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更为窘迫的是澄城陶瓷工艺流程中浆泥、制坯、涂釉、燃烧四道工序,直到今日,仍都要由人力完成。而仅存的小作坊只能视市场需求断断续续地制造少量的应时产品,尧头陶瓷技艺至此已经名存实亡。

和尧头陶瓷一样,华县皮影戏也面临着这种尴尬境地。华州皮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尽管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发展,但是其濒危的处境仍然未能扭转。

据雨田社的一位负责人给记者算的一笔账表明,演一出皮影戏收费2万元,可是一个剧团7个人,除掉路费、食宿费、道具的托运费,能赚的钱不多,因而,他们在华县本地免费培训剧团人员,没人愿意报名。

文化也需要包装和推广

产业化开发是抢救保护民间文化的惟一出路!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育超说,目前,陕西有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一直在思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也考虑给传承人一个称号,发给徒弟生活费的方式来扶持,但这并不是治本的手段,如果不能和市场链接,如果没有人喜欢,做得越多,浪费越多,最终也是会失传的。

只有民间文化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了,有了物质基础,才可以反哺其挖掘和保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如何帮助民间文化找市场?这就需要采用市场化的手法,包括对民间艺人的包装,对产品的包装,对这一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以培育更多的群众基础。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赵剑文表示, 陕西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旅游资源,但至今未能大起步,巨大的资源闲置浪费,十分惊人。陕西民间文化产业没有做到陕西本来面目,根源在于观念,认识不足,对省情发挥不够。

投资民间文化产业,要有与时俱进精神,何谓与时俱进,其核心内容是持经达变,贵在变通,善于变通,要有超前战略意识,要有远见卓识目光,要有品牌意识,要有项目带动发展意识,要有名人效应意识,要有做大做强意识,何谓做大做强?做大,就是企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实现,做强,即企业经济利益最大表现,发展民间文化产业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是资本运作,而实现资本运作,则要有资本操盘高手,要有精英人才,发展兴办民间文化产业,其产业项目要大而全,走综合互动和捆绑式发展之路,形成优化型产业链,并使每个链条彼此受益,尤其是决策者与高管者们,百倍关注的应是产业项目资金链,确保不脱节,否则资金链一旦脱节,企业崩溃是瞬间的事。

何谓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体验文化,是情绪,心境,历史的二度体验;何谓民间文化产业,民间文化产业就是体验产业,并且民间文化产业也能做大做强。其成功经典案例当推陕西新桃花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该企业堪称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前沿企业,领军企业和旗帜性企业,其楷模和示范性世所公认,对于如何发展我国民间文化产业具有借鉴启迪推广意义。

陕西新桃花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民俗活动,手工艺品,路业广告等,组合营销,互动发展,探索性打造民间文化创新规模化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形成魅力飞扬的民间文化产业园,开启先河并高扬励精图治,兼容开放,有为主义精神黄河文化旗帜,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完成民间文化产业国际化资本运作。

陕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区,农民全年人平均收入仅有500元。据统计表明,自陕西新桃花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兴办民间文化产业以来,每年有近3000多农村民间艺人从中受益,人均创收达4300元,并为社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近2000个,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贡献。

与时俱进才能有所发展

 民间文化要在传承中有创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有所发展。陕西星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冼柏强说:如果不是不断地与时代接轨,不断地创新,蓝田玉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景象了。

冼柏强告诉记者,尽管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名玉,蓝田玉的名声很大,但因为种种原因,蓝田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质次价廉的代名词,因为在一般人的眼里,蓝田玉也只能生产枕头、饰品等简单的产品,而且还以假的为主,近年来,虽然有所转变,而且也成为当地的产业,但正是因为不断的创新才得以使这个传统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据悉,以星海文化等公司为主的几家现代企业在保持传统的技术上,创新地加入了一些时尚的元素。比如说,过去蓝田玉产品种单一,只是一些简单的工艺品,如今他们大胆的吸收了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设计的瓦当、烟灰缸、笔筒、璧龙等产品深得市场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走入百姓家庭,这种工艺甚至和家居装修结合起来,参与到了家居装修的设计中。不断地参加各种展览,在推广这门艺术的同时,也从别的民间工艺艺术中寻找灵感。创新给了蓝田玉新的艺术生命力,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已经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