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温家宝于本月上旬访英时,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引用唐代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他说,引用这两句形容中国的现状:中国人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古而又新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的一场伟大实践。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北京的记者会或外访时,温家宝常引历史典籍和古典诗词(似未引过汉赋或南北朝赋),留给听者解读的空间。这是借(引)诗言志的个人风格。

  沿着潮平两岸阔和星垂平野阔的诗韵,略析古典诗词的借用、转化,显示温家宝引唐诗的政治意涵,在不同场合借诗言志的差异。

  温家宝引用的唐诗句,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又题〈江南意〉),全诗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的生卒不详,为唐玄宗朝进士(712或713年),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全唐诗》录十首。〈次北固山下〉记停宿(次)北固山(今长江下游江苏镇江),描写沿长江下游坐船的景观:大江涨潮,河水似与河岸相平,显得两岸壮阔(潮平两岸阔);船正顺着风行驶,船帆悬在桅杆上飘扬(风正一帆悬)。

  相对李、杜、白和王维、杜牧、张九龄等人的代表作,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冷得多。不过,在唐玄宗时代,诗中的倒装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谓残夜生海日,旧年入江春),却因宰相、诗人张说(667至730年)的赞赏(称罕有之佳作,题于政事堂供人欣赏),而传颂一时。张说当过3任宰相,《旧唐书》称他前后3秉大政……喜延纳后进。他对王湾诗作的赞赏,自有提携后进之意。

  明代胡应麟的《诗薮》,赞海日生残夜两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评语虽或过誉,但这两句确有深邃的意境。

  时空叠印的图象---残夜正随海上的日出而淡去,旧年还未过去早春却匆匆而来。这是日与夜、冬与春的时序之变,令人想到南朝.江淹(444至505年)中的景观: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别赋)两者不同的,是后者描写下与上、沉彩与飞光的时序交替;前者则不只是日与夜的轮替,还有两者的交错(重叠),即时间、空间的叠印。

  王湾的名句潮平两岸阔,为后人借用、转化。唐诗人杜甫(712至770年)的星垂平野阔(旅夜书怀),宋词人林逋(967至1028年)的江头潮已平(长相思),或是从潮平两岸阔转化而来。

  后人转化前人诗句而有意境的再造,往往更有对读者的吸引力。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就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更有气势,且有水天交融的广阔视野。

  温家宝未借杜诗言志而选了王湾的两句,或与船的形象有关。红朝要人颇有形势大好的自信(如50年前大跃进时的壮言乘风破浪),更有舵手意识;既然要突出舵手的领航,自要有载体---船。杜甫诗没有写船,王湾笔下却有顺风而走的船;而诗中的潮,又可借用来比拟改革和发展的大浪潮。

  选用写船的诗句,与演词提到15世纪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有关,更关乎对舵手的演绎。引(借)诗言志,与全诗的主题未必相关。如上引王湾诗,写游览江河之景而寄托思乡之情。温家宝在演词中引用两句,却一反全诗的温情脉脉,转化为对形势大好的激情,如他开门见山的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政治意涵之一;在信心的背后,是有领航的舵手---包括他在内的领导层,他是以顺风而走的船,突出舵手的领航作用---这是政治意涵之2。

  温家宝引用写船的诗句,非始于访问英伦。在前年3月的北京记者会上,他这样回答台湾媒体记者的提问:台湾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51年前大跃进时,胡乔木顺着毛泽东的好大喜功引用过的两句,出自唐诗人刘禹锡(772至842年)酬谢诗。胡以沉舟、病树比拟没落的大英帝国,大骂英国媒体对大跃进的怀疑。

  03年底访美国时,温家宝引用杜甫〈望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攀登泰山的顶峰,远览群山都觉得小),回应中美贸易磨擦的事,劝美国站得高1.权衡战略利益。

  上几次的引古诗,有抑他扬我的意气,似稍欠谦恭。这次在剑桥引王湾诗,不再有抑他的偏失。扬我(表达自信),不一定要抑(贬)他;在外交场合多一份谦恭,可为睦邻外交拓展柔性空间。这或是温家宝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