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幼蟹培育始于90年代初。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优质幼蟹倍受养殖者青睐,其市场前景看好,培育幼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幼蟹培育呈上升态势。宣州区1998年幼蟹培育面积仅在60hm2左右,2008年飚升至1000多hm2,培育出3亿余只幼蟹,这些幼蟹规格较为整齐,性早熟由原来的20%下降至3%以下,幼蟹质量优良。幼蟹培育的发展,使该市对幼蟹由传统的外购转为外销。根据近几年的实践及观察,笔者认为影响幼蟹性早熟的因素主要有:遗传、放养密度、池水有效积温、饵料营养及换水次数等。控制这些因素,可有效地减少早熟幼蟹。
1 考察亲本质量
随着河蟹养殖的发展,市场对蟹苗需求量加大,一些蟹苗场繁殖用的亲蟹个体趋小,根据遗传学原理,早熟亲蟹繁殖的后代,其性早熟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养殖户购苗时要到蟹苗场观察亲蟹的性状,要求亲蟹的个体在125g以上。最好不要购买转手货,以免影响幼蟹质量。
2 放养密度
幼蟹生长发育的快慢与其放养密度有关。放养密度小,幼蟹生长发育快,否则减慢。为控制幼蟹的性早熟,可提高蟹苗及仔蟹的放养密度,一般每667m2池塘可放养蟹苗1kg,或者Ⅲ~V期幼蟹2万~4万只。
3 水温
幼蟹的性早熟与其有效积温有关。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幼蟹的活动、摄食越强,其新陈代谢及性腺发育速度也越快。幼蟹培育多为小池塘,其水温受气温影响较大。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幼蟹长期生活于高水温环境中,其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在较高水平,其性腺发育速度加快。因此,在夏季需适当地控制水温。主要措施有三:a)利用水的比热大及传导弱的特性,灌深池水,使池水达1.2m以上;b)移植水草,使其面积占池水面积的1/3左右。水草既可为幼蟹提供部分植物性饵料及隐蔽场所,又可增加池中溶氧,降低水温,净化水质;c)适当换水,以保持池水的肥度,降低水的温度。
4 饵料调控
营养过剩也是造成幼蟹早熟的主要原因之一。摄食饵料,其营养促进了幼蟹的生长及发育,而摄食饵料过多、过精,过剩的营养更是加快了幼蟹的性早熟。因此,在幼蟹培育过程中,要做好饵料投喂的调控工作。前期以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以增强蟹苗及仔蟹的适应力及防止产生懒蟹;中、后期则投喂植物性饵料,并控制其数量,水草、浮萍等水生植物任幼蟹摄食;9月中旬以后,以精饵料或动物性饵料为主,以增加幼蟹体质,确保越冬安全。
5 控制换水次数
换水过勤,可促使幼蟹生长,加速其早熟。因此需控制换水次数。5~6月份,可半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去池水的1/3;7~8月份,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1/2;9月以后,每10d换水1次,每次换去池水的1/4。换水时间以上午10~11时为宜,防止内外池水温差过大,加速幼蟹的生长发育。同时换水切勿过急过快,以边排边灌方式进行,保持水位的相对稳定。
总之,在幼蟹培育过程中,抑制利于幼蟹发育的有关因素,可有效地减少早熟幼蟹。
幼蟹培育如何减少早熟幼蟹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