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期待政府“敢于作为、勇于作为”


  金融危机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困难,业界人士的观点见仁见智,但真正对中国经济进入衰退抱肯定意见的人不多。欧美、日本必然进入一段时期的经济衰退,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其实相当简单,理由是,这些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已经完全使用了自己体制上的几乎所有优势要素,面对危机,已无更好的应对办法和腾挪空间了。而得出中国最有可能率先恢复的结论也很简单,因为中国积累在体制中的能量还只释放了很小一部分,我们调整的余地和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充分发挥能动性,解决中国经济目前问题的方式是很多的,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就是促进经济大发展的一个主引擎。

  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等,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分为融资市场、投资市场和中介市场。中国市场如果以其实际外延来看,几乎算不上是一个具备基本结构的市场。从融资方面看,间接融资仍是主要渠道,而且严重依赖银行贷款,实际上,这个渠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是很难求助于此的;直接融资的准入门槛过高,上市不仅受一些硬性财务指标限制,而且也受政策调控影响,这个问题尽管在推出的中小企业板还是即将推出的创业板,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工具基本还没有成型成规模,很多只停留在粗略的文字规定阶段,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小额贷款步伐缓慢,民间一般放贷人等新政还未见推行,这是一个残缺的融资体系。从投资方面看,似乎更加乏善可陈。创业投资始终走不出退出无路的政策怪圈,资金汇集也仍然笼罩在非法集资的阴影之下;没有外部资金支撑,企业发展和扩张效率很低,除了垄断行业,国内多数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都很低,缺乏资本支持下的规模整合和资源重新配置。投资市场基本处于未发育阶段。在中介和市场环境方面,资本市场对于诚信和法制的要求更高,这方面缺陷造成的交易成本阻碍了大量投融资活动的进行;中介机构鱼龙混杂,增加了市场噪音,未能起到沟通资金和项目方的作用。

  关于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呼吁已经喊了多年,为了应对失业对社会和经济的冲击和不良影响,国家鼓励创业,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出口和产业升级,但是,这所有的目标都与资金有关,都受限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解决的根本思路是政府要放松审批,加强服务和监管。在中国银行体系基本完成股份化改造以及按照WTO承诺全面放开后,首要工作应该是给自己的手脚松绑。已完成框架设计还没有开始实验的,要尽快试行;已经小范围实验成功的,应该尽快广泛推广。尽快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法制管理力度,将不必要的审批环节逐步去除。如此去做,民间资本释放出的能量是惊人的,何愁渡过不了这场金融危机?在这个问题上,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快一些,政府要敢于作为、勇于作为,将危机转化为推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