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战争,可以催生元首政治学


巴以战争,可以催生元首政治学

文∕仲志远

说到巴以战争,似乎谁都可以插上几句话。毕竟双方已经打了那么多年,人们都习以为常了,早就没有了看热闹的心情,甚至感官都麻木了;如果哪天不打了,握手言和了,从此风平浪静、相安无事了,反而让人觉得奇怪。不过,即使是国际政治专业科班出身的国际问题专家,特别是中东问题专家说上两天三夜,恐怕也未必就能把巴以战争的来龙去脉掰扯得清楚。非常简单的事情掺入了各种利益纷争,冲突、空袭、开火、谈判、袭击、爆炸数不胜数,尤其是人肉炸弹让人防不胜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此一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1948514日以色列建国,一直到今天的2009年,巴以之间就枪炮相向,硝烟不断,恶意对峙的格局从未改变,6次中东战争都与耶路撒冷脱不了干系,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也被你来我往的战火殃及池鱼,当地的民众肯定也只能成为炮灰。当然也可以说,是以色列单枪匹马地与整个阿拉伯世界在拧着劲。更直白地说,也就是以色列毫无惧色地单挑了几个阿拉伯国家。

看上去更像弱者的巴勒斯坦总是不由分说地赢得了同情,各国的无偿援助始终源源不断涌来。1960年代是一个红色的激情年代,中国支持一切革命行动,也期望输出革命,解放全世界的劳苦大众,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弱者的一边。幸亏那时候中国和以色列还没有外交关系,不需要遮挡什么脸面,理所当然也全力地支持巴勒斯坦,把自己的民众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血汗钱数以万计地捐献了出来,像肉包子打狗一样不问结果。

巨额的、无偿的捐赠最终都落在谁的手里?我常常对此表示严重的怀疑。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敢明目张胆地捐赠武器弹药吧?中东地面之下的石油、天然气总有枯竭的一天吧?即使难以枯竭,巴以双方购买武器的款项总不可能节节飙涨吧?当然,我的猜想难免会有一些天真,难免不会遭受到来自各方的板砖。——采购武器这样的国家机密总不至于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不过,即使国际社会向被捐赠者派出了财政管家,想借以约束巴勒斯坦官员,恐怕也未必就能查得清这一屁股的老账,譬如说,以前的阿拉法特就特别设置了一个不小的私人金库。坐拥在数十亿美元摞成的宝座上,即使每天风尘仆仆,甚至劳碌一生也无妨。不知道是不是威风八面,反正这种感觉我还从来就没有享受过。

现代政治学从来就没有告诉过我们,在一个战火纷飞的环境下,一个国家元首会以怎样一种形态面对他管治之下的民众。这一切只能依靠人们的猜测和想象了。宣传和鼓动总是难免的,因为需要同仇敌忾的意志勇斗敌方的攻击,除了吃饭穿衣之外,所有捐赠而来的金钱都会用来干些什么?

无偿的捐赠越多,恐怕更会激起被捐赠者至高无上的斗志,和誓死力争、同归于尽的大无畏精神。所以,我个人觉得,国家之间的战争并不像两个人的简单吵架,并不是旁观者喝喝倒彩就可以立刻罢休的,因为身为领袖和政客,他们有很多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别的可以另说,单单意志力这一项就不是普通人可以相提并论的,他们是特殊的材料锻造的,百折不挠,不达目的绝不休兵,都拥有钢铁般的超级意志。

人道主义援助一般来说都是一顶冠冕堂皇的帽子,是为国际间的私下交易,还是国家元首之间的交情?坐观巴以战争,一切都是爱莫能助,人道主义的意愿并不见得就能达到人道主义的目的,无偿的援助说不定反而助长了被捐赠者的气焰。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已经几乎失效,国际问题专家的分析和解说也很难说就不是为战争贡献了无以复加的口水,何苦来哉!

中国的网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容易糊弄,支持谁反对谁并不是谁说了一句话就可以算数的,看看网上的言论就知道,网民都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支持以色列打击它骁勇异常的对手,可谓“挺以派”;一派支持哈马斯即使流血也要不屈不挠地向以色列叫阵,被称为“哈巴派”。两派人马各执一词,有理有据地展开论战,甚至打得不可开交,让人们感觉到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国网民实在可爱极了。

若干年前,我结识了一个喝过美国洋墨水的清华国际关系问题的教授,他贩卖兜售的国际政治理论依据的是定量分析,并且把政治学定性为社会科学,我听了很不以为然,定量分析固然可以就国家机密有限透露出来的信息条分缕析,做出猜测,但毕竟还不如直接研究国家元首的报道或传记来得快,从他个人的性格入手反而更能切中肯綮,国际关系岂能借助于一堆冰冷的数字或图表就说得清楚?国际关系不就是几个国家首脑之间的个人关系?底层的民众无论反对与否其实都不顶用,即使游行示威、抛传单、砸臭鸡蛋也不可能解决多少问题。分析巴以战争,还不如干脆剖析那几个战争能手的个性,这样得来的结论或许更能让人信服。巴以战争,谁说就不是催生元首政治学的土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