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俄罗斯文化的镜子
托尔斯泰对童年充满了热切的向往。他在自传体小说《童年》里写道:“这些回忆使我的灵魂苏醒、崇高,并且是我最大的欢乐的泉源。在童年时代,我们们生存的惟一的动机只包括两种最优美的德行——天真的快乐和对于爱的无限的需求,还有什么时候比童年更好呢。”这两种德行,我们在的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
列夫·尼古拉那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51年春,托尔斯泰从莫斯科回到他的庄园,被在高加索部队担任军官的长兄带到了部队。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以狂热的爱国热情参加了黑海之滨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保卫战,但在他生日那天,即
1852年,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创作了第一部小说《童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后来根据这段经历写下了《哥萨克》。而他在战斗中写出的三部曲《塞瓦斯托波尔》,为他赢得了声誉,当他到彼得堡时,那些俄国大作家已把他当天才来看待了,所以他丝毫感受不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窘境。
1863年,托尔斯泰开始创作《战争与和平》,于1869年完成。这部史诗性的巨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成为世界性的大作家。1873年,他又开始了另一部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到1877年完成。这也是一部文学名著。1899年又完成了长篇小说《复活》。正是有了托尔斯泰,才使俄罗斯文学真正成为了世界文学。
托尔斯泰发现了内心系统的隐秘动因是情感,他找到了“心灵辩证法”。这种情感在他作品的女性形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而又以安娜·卡列尼娜为最。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在他的作品中贯彻下去,他总是忘不了在作品中进行说教,于是,这种惹人生厌的文风不仅没能帮助他的作品升值,反而注进了相当的水分,成为具有托尔斯泰独特风格的文学败笔。
托尔斯泰是“以善报恶”的主张者,不过在沙皇的统治下,根本不可能行得通,但印度的甘地却成为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实践者。
把托尔斯泰看作是俄罗斯文化的镜子,是有道理的,但对镜相照,答案并不一样,这刚好说明了托尔斯泰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