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俄罗斯文化的镜子


托尔斯泰:俄罗斯文化的镜子

托尔斯泰对童年充满了热切的向往。他在自传体小说《童年》里写道:“这些回忆使我的灵魂苏醒、崇高,并且是我最大的欢乐的泉源。在童年时代,我们们生存的惟一的动机只包括两种最优美的德行——天真的快乐和对于爱的无限的需求,还有什么时候比童年更好呢。”这两种德行,我们在的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

列夫·尼古拉那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28828,出生于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幼年就失去了父母。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失去关爱,因为他有一个母亲般的远房姑姑,虽然没有成为他的母亲,但给了他母亲的关怀。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851年春,托尔斯泰从莫斯科回到他的庄园,被在高加索部队担任军官的长兄带到了部队。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以狂热的爱国热情参加了黑海之滨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保卫战,但在他生日那天,即1855828,英法联军攻克了这个要塞。这个生日礼物,对于还不是反对战争的和平主义者,青年托尔斯泰来说,是有点太残酷了。于是,他含泪离开了部队,来到首都彼得堡,进入了文学界。

1852年,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创作了第一部小说《童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后来根据这段经历写下了《哥萨克》。而他在战斗中写出的三部曲《塞瓦斯托波尔》,为他赢得了声誉,当他到彼得堡时,那些俄国大作家已把他当天才来看待了,所以他丝毫感受不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窘境。

1863年,托尔斯泰开始创作《战争与和平》,于1869年完成。这部史诗性的巨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成为世界性的大作家。1873年,他又开始了另一部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到1877年完成。这也是一部文学名著。1899年又完成了长篇小说《复活》。正是有了托尔斯泰,才使俄罗斯文学真正成为了世界文学。

托尔斯泰发现了内心系统的隐秘动因是情感,他找到了“心灵辩证法”。这种情感在他作品的女性形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而又以安娜·卡列尼娜为最。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在他的作品中贯彻下去,他总是忘不了在作品中进行说教,于是,这种惹人生厌的文风不仅没能帮助他的作品升值,反而注进了相当的水分,成为具有托尔斯泰独特风格的文学败笔。

托尔斯泰是“以善报恶”的主张者,不过在沙皇的统治下,根本不可能行得通,但印度的甘地却成为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实践者。

把托尔斯泰看作是俄罗斯文化的镜子,是有道理的,但对镜相照,答案并不一样,这刚好说明了托尔斯泰的丰富性。

19011110,托尔斯泰因为与他夫人在对待作品版权而产生了深刻的矛盾,于是离家出走,很不幸,他患上了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