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商誉:成业绩包袱】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TimothyGeithner)的金融稳定方案,一项令市场失望的是,没有提及被视为此次金融海啸的催化剂之一---按市值入帐(MarktoMarket)的会计制度的处理方法。对有毒资产是否应以市值入帐,赞成及反对声音不绝于耳,但按市值入帐的,并不单是一众按揭证券(MBS)或债务抵押证券(CDO)这些有毒资产,还包括一众银行过去多年并购交易中,所涉及的商誉(Goodwill)。

  商誉是一项无形资产,指的是可以为企业带来较正常利润更高的潜在经济价值。这可以是独特的品牌、庞大的分行网络又或者是在市场上的垄断能力。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在并购时的商誉才能确认入帐,这对过去十多年进行多次并购的金融业来说,随时是一项令业绩流血不止的项目。

  大量商誉的入帐,亦是引致资产泡沫形成的原因之一。欧洲政策研究中心董事DanielGros便指,过去5年,美国8大银行在商誉及其它无形资产的价值,由800亿美元急增至逾3,000亿美元,同期有关企业用以支持无形资产的股本只增加了一倍,由19%上升至40%。Gros统计,全球银行在商誉上的价值达9,000亿至1万亿美元。

  以美国银行为例,其资产负债表之中有超过900亿美元的资产,属商誉及无形资产项目,是该行市值的一倍,美国及欧洲不少银行亦有相类似情况出现。

  相对于毒资产,商誉的价值更难估计,在一众欧美大行需要政府注资拯救,管理层成为社会指摘对象,更被美总统奥巴马直指可耻的情况下,这些来自品牌、管理层能力、市场信心的商誉,是否仍有价值已成疑问。更有意见认为银行商誉的市值,已经跌至零甚至负数,即是你买入一间银行的决定,随时成为投资者沽售阁下股份的主要原因。

  以巨资买入荷兰银行(ABN),令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取得英国历来最大企业亏损,08年亏损料达280亿英镑,亏损的主因之一便是为收购ABN的商誉支出作出减值。尽管美国证监会在去年12月30日的报告中指,应改善按市值计价准则,而不是将之废除,然而商誉的计算及入帐方式,是必须考虑改善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