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近年来以效益水产为中心,狠抓特色水产养殖,2005年水产养殖积达24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19万亩,稻田养殖面积9万亩,幼蟹培育面积2.3万亩,低坝高拦生态养殖面积2万亩,围网养殖面积1万亩,实现渔业总产量48279吨(其中河蟹6726吨、青虾1933吨),比“十五初”增长13.48%,实现渔业总产值5.6亿元,比“十五初”增长41.70%。水阳、朱桥等镇乡渔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发展名特水产已成为该区调整农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农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以区域化养殖为载体,大力推广成蟹养殖技术标准、幼蟹培育技术标准和“稻田生态养蟹技术推广”科技成果、“中华绒螯蟹幼蟹培育技术研究”科技成果,在水阳镇等地培育幼蟹2.3万亩,使水阳镇成为华东地区名副其实的蟹苗第一镇;在水阳、朱桥、养贤、狸桥等镇乡实施稻田虾蟹生态养殖9万亩,其中两块连片蟹池套养虾鳜科技示范基地被该区列为“1515” 科技示范工程,亩均养殖利润提高25%;在洪林、沈村、五星等地的千亩美蛙养殖示范获得良好收益。
二是实行“品牌化”战略。2.5万亩“无公害”虾蟹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获得认证,“水阳江”牌幼蟹获国家星火计划名优产品称号,注册了南漪湖牌、南漪湖长明牌水产品系列商标,整合品牌资源,做大做强了南漪湖牌河蟹、“水阳江”牌幼蟹。加大水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农展会和在苏浙沪水产大市场创设直销专柜等形式,提高了该区水产品牌知名度。
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扶持、壮大水阳河蟹苗种销售公司、宣城伟明特色水产有限公司、宣城长明特色农业有限公司等水产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增强了公司和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发展、壮大水产经纪人队伍和水产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水产经纪人队伍和水产专业协会在水产品营销方面的作用,帮助农民提高市场参与意识。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该区逐渐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特色水产品供应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
四是利用“外源化”资金。围绕中央发展开发型农业、生态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水产项目编制,完善水产项目库储备,争取到部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项目资金140万元。努力招商引资,引进420万元开发水面资源。
五是实行“法制化”管理。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实行养殖证制度。加大渔业及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渔业水域、水产资源的行为,及时调处水污染案件。维护渔业生产经营秩序,重点渔业镇乡在河蟹收获季节实行24小时的联防制度。加强水产苗种、饲料及渔药的监管,加大对违禁渔药的查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