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杂记


 

从9月初起,口腔就已经部分溃烂,也是折磨我多年的老毛病了,所以并不当作是一件多大的事儿,但到了中旬末,情况已经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舌根部出现一个深深的溃疡,以至于每天不得不服用止痛药来保证进行中俄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也是因为这一病,竟始终未能与与会的新老朋友,特别是来自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一起吃一餐饭。这次会议上,只与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李新教授在等待大会发言时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我们相识于2005年11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举办的“欧亚论坛”,他的丰厚的学术功底和深刻的见解令我折服;来自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的魏磊教授是我党党校系统不多见的具有欧美教育背景的理论家,中西并举,年富力强,思想敏锐,又极有亲和力和组织能力,在人民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我们“一见钟情”,从此引为知己。可即便如此,这次也只是交谈了不长的时间;还有……
由于我的导师,俄罗斯科学院首度研究员康德拉绍娃博士提前来到烟台,所以尚有机会在中秋节请了我的导师一起赏月,但那时话已经不能多说了。吃饭时,虽然表情不雅,很是失礼,并因此一再请求她的谅解,但总算陪老人家在中国过了一个仲秋节。这也是我略感欣慰之处。作为一个中国通,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比我们许多中国人要差。记得在俄罗斯科学院求学时,老太太和她的先生彼得(一个退休外交官,曾经长期在苏联驻古巴使馆工作,现在还在俄罗斯联邦外交部老干部协会工作)对我给予了很多的帮助。有一次我因病住院,老两口横穿莫斯科城,到医院看望我,并带去了他们的达契的产品,嗅着那带有森林气息的干果和果酱,身处异国的忧郁顿时减去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吃过多种风味的俄餐,但我仍然认为我的导师和她的像女儿一样的朋友纳捷日达做出的俄餐是最正宗的。
老太太比起6年前初次见到时已经见老了许多,但头脑依旧清晰,见解依旧犀利,对科学研究工作,对人生依旧充满了激情,这让我这个经常有些悲观的人惭愧不已。但她老人家毕竟已经70多岁高龄了,此次坐在一起赏月,固然令人欣喜,可此后不知何时再见,心里头不免又多了一份伤感。幸好来自山东诸城一中的葛金坡老师及其夫人和女儿葛晖(是鲁东大学外语学院的一年级新生),为这次聚会增添了不少快乐的色彩。葛金坡老师不仅在化学教学中成就不凡,他对国际政治和军事的极为透彻的了解和深刻见解也让在座的朋友佩服。她的女儿葛晖是一个颇有思想的女孩子,立志做一个中学英语教师。
此次住进医院,就是一个多月病情恶化的结果。入院时,已经不能进食,随后不能讲话,疼痛的折磨令人不能容忍,情况糟到了极点。妻就一边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用刚刚练就的驾车技术每天驾车给我送饭。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一个人在家带着孩子,默默地承受生活的苦难,却从不对我抱怨。看着她风尘仆仆手提饭盒走进病房,我的眼一阵潮湿。饭实在吃不下,但她的心意却让感动。真的想对她说,谢谢!我爱你!
其实我并不想惊动同事和学生们的(一是怕影响大家的工作,耽误别人的时间,二是觉得因为口腔溃疡入院好像有些小题大做)。但由于我入院的第二天院里有活动,就不得不跟领导请假,要停课,就不得不通知学生,因此还是有院领导和个别学生知道了情况,还有就是朋友或过去教过的学生找不到我,而辗转得了我入院的消息。于是就不断有同事和学生或者朋友来医院看望,大家工作繁忙,学习紧张,却放下手中的事情,跑这么远的路来看我,让我惭愧不已,也感动不已。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我看在学院的丁德碧书记和刘冰院长一齐来看望我。通常情况下,有职工病了,院里的事务繁多,有个领导代表班子去看望一下,也就足够了。可他们二个党政一把手联袂而来,却让我感到诚惶诚恐。当然在惶恐之余,也从中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不少单位的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往往很难走到一起来。这一点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丁书记在来经济学院前是图书馆的馆长,一个个子不高、精力充沛、带有浓浓四川口音的女士,把一个图书馆搞得红红火火,使图书馆的藏书量和图书结构、图书质量有了很大的飞跃,我校科研教学工作的快速上升,与图书馆的良好支撑和服务是分不开的。跟丁书记的相识是很早的,大概在2000年冬,仔细想起来,近10年过去了,她的外貌变化很少,依然热情洋溢,做事爽快干练,又具有南方人细腻务实的风格,为教职工想得多。因此不论是在她先前工作过的图书馆,还是现在的经济学院,都得到了教职工的交口称赞,多少年如一日,实属不易;刘冰院长在任经济学院院长之前在科研处任职,学问做得极为出色,学术成果殊为丰富,为人却低调得很,是极为内敛的一个学者,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与刘冰院长的相识,要晚于丁德碧碧书记。有一次顺路到科研处去咨询一件什么事情,具体什么事情已经忘记了,但时任科研处副处长的刘院长仔细认真地态度,却让人印象深刻。再次近距离接触,就是他到经济学院工作之后了,有趣的是,跟他并没有陌生感。他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见解,特别是他力主举办中俄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动(这是我校举办的经过正式注册和审批的国际学术会议),让我感到了这个看似文弱的身体中蕴藏的坚定和信念。
刘院长与丁书记二个人年龄相差不小,当时恐怕会有不少人担心二个人如何配合得好。但经济学院班子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在一个财经类院校中,经济学院的成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校的成败。可喜的是,经济学院有一个团结、有合力的班子领导,陆晓阳院长的对教育教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以及深具亲和力、潇洒浪漫的性格特点,李中东院长博学多才、埋头苦干的“才子+官员”形象,赵纪新书记的睿智、朴实,和深具学术功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专家的风采,……这是经济学院之福,也是山东工商学院之福。
由此想到,经济学院的学术氛围和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的形成,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各届领导班子的努力,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广大教职工的素养,等等。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在一般的学校中,一种适合自身健康成长的文化的形成,是非常不易的。山东工商学院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文化特色,这将是学校发展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