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文化总论


文化是‘人’的产物,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从字面上讲,文化是‘存在’(包括看的见与看不见的存在)的文字化。

    为了讲起来方便,勉强的将文化归类划分一下:

    1 工具文化  包括政治、军事、经济以及与生活相关的人的各项技能等,工具文化的作用是确定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的文化,是提高和改善个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文化。

    2 思想文化  包括各种人生观、各种世界观以及各种信仰等,思想文化的作用是确定人类文化(或个人文化)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文化。

这二者作一下比较:对人而言,思想文化是一种根本性的;工具文化则是相对浮面的。这如同在确定方向后,是选择步行,还是选择开车。确定什么样的方向是一种思想文化,而确定方向后的选择及如何做的更好,是一种工具文化。如果读者不是很明白,我们不妨看一下历史:

    元朝成吉思汗的铁骑统一了中国,清朝的武功也统一了中国,却为什么被‘中化’?我想问题的答案会告诉我们这两种文化的较量结果。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孔孟、老子等圣贤。再看看我们的世界各国,为什么会动荡变迁?我国的古代圣贤以及各类信仰还有各类宗教为什么会源远流长?我相信,问题的答案会告诉我们这二者的区别。

    具体到个人,思想文化和工具文化的作用,则更为具体:现在社会上,孩子的网恋,自杀等,有钱人的困惑与迷失,人们失去热情、失去活力等等,-----,都告诉我们,我们的思想文化的薄弱性。

    思想文化方向的未确定性是目前个人以及整个人类的最大隐患。各种信仰不完善性与不平衡的发展观是人类的两大误区。固然,发展一方面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但另一方面又为欲望的放纵发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工具文化被过重重视,思想文化被轻视的必然,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必然。

 教育需要注重思想文化

看网络,看电视,看报纸等等,问题、辩论、困惑、拼争、维护等等舌枪唇剑,刀光剑影,实在是不亦乐乎。但偷乐之际,却又是无比感慨、无比悲哀:我们,可爱的同类,仅仅是一面在制造问题、辩论、困惑、拼争与维护,另一面又在看似努力的解决。

当然,有问题要解决,有困惑要解决等等,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解决问题的浮面,而不去触动问题的形成根本,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我看过一个故事,它的大致内容是:

在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学门口,有一条小河,遇到下雨,学生则不敢过河。在这时,有一位老师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去,放学后,这位老师再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来。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这个小学被捐款,慰问;地方政府也觉得脸上有光,也极力宣传并表彰该小学并将那位老师升职。后来,来了一个大学生来替代那位老师,当然,他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不幸的’是,这位大学生架了一座小木桥。结果,学生是比以前方便了,但报道,捐款,慰问,以及地方政府的表彰没有了。于是,学校决定,辞掉大学生,拆掉小木桥。学校的决定是‘英明’的,他们果然又恢复了以前的‘报道,捐款,慰问与地方政府的表彰'的‘繁荣'。

问题,只要是‘人’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解决,那么,解决问题仅仅是一句空话。而解决思想问题则必须从解决思想文化入手,否则解决思想问题也会流产于形式。

关于传统文化

历史中:
社会所推崇看重的是统治者的所需,而‘人才’也就如此的出现和产生着;为这些(统治者)所需所提供的文化、思想也理所当然的被推崇看重着,并被教化和使用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进程,换汤不换药演绎的根结是:人不能也不想跨越自己的欲望,这也为人(更多含义上是统治者、掌权者)不能也不想跨越传统文化提供了潜在基础。
传统文化的本质:是维‘权’文化。而维‘权’的所需,选择‘奴化’文化,这也是朝代更替的文化原因与根本原因。
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历史有很直接的关系 。对于传统文化最有发言权的是历史中的统治者,而统治者之所以是统治者,原因是他们拥有‘人’所认同的‘权’。
综上所述,被‘过去’统治者制造并形成的留给‘现在’的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不言而愈的。与之相应的,统治时间越长,传统文化就越‘精良’,说‘精良’是指在消除对立方面的统治,而达到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相安。

文化现状

在中国,甚至于整个人类走到历史的今天,很难找到一种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文化,所以,人们用生命用历史在演绎自己的认同,用战争、用恐怖、用金钱至上、用名利、用快乐等等。

佛教文化的侧重根本是:‘尚空’的文化

儒家思想的侧重根本是:‘尚仁’的文化

道家文化的侧重根本是:‘尚柔’的文化

以及现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侧重根本是:‘尚平’的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有可取之处。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在人生过程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适合’,而这些文化则因为‘适合’而被取舍。

将这些文化综合就是‘载体论’‘平衡论’‘方向论’的思想体系。

新文化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自己地位的维护,却无意将新文化置于‘死地’。----

现实传统文化的弊端

我实在不能确定下面的理论是否是‘传统文化’,但它们是我从老一辈那里传过来的,我就把它们当作‘传统文化’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难道因为几只乌鸦的恬噪而砍掉整片树林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等
在这些观点下,人会找到放纵自己的依据理论,为自己的可能‘故意’找寻借口;同时,又可能因为这种‘共识’,而人为的相互提供纵容。
还是用‘贪官’的例子:
一个官员能够成为官员,其中的酸苦也只有他们能够体会,他们的付出,也只有他们可以明白。这些人,是成功了,也富有了,但他们的成功与富有是他们用‘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体会的付出(如潜规则)’换来的,他们的‘贪’是他们历程的必然,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放弃‘贪’呢?他们针对他们的历程,可以‘贪’,更应该理直气壮的‘贪’。
‘付出的是什么?而历程又是什么?’----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现在,当我们不可以接受的时候,我们要求治理,要求‘爱心’,要求良心,我们用‘大道理’来‘苦口婆心’,有用吗?我们用法律规定来规范,有用吗?我们用‘江山易主’来解决,有用吗?我们用‘名’的诱惑来制约,有用吗?----我们用尽了可以采用的‘表面工程’,几千年的历史和现在的面貌回答:没有用,不能。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可以成为他们。我们和他们一样,如果让我们走在他们的历程上,我们可能会和他们一样,甚至还不如他们,----这些,是我们所不愿承认的事实。
人们讨厌犯罪的主体,讨厌恐怖主体,也讨厌战争主体---,人们努力了去消灭这些‘讨厌’,但结果呢?----;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们,如果我们拥有他们的历程。所以,要彻底改变,有且仅有每个人从改变自己开始。我想,这,也是真正新文化的开始。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想,这句话认同的人不在少数,但思索为什么的人未必很多。
中国历史五千年,我们可以看到:分合之事;也可以看到战争与和平的外在之事:朝代的更替。但我们很少提问:为什么和平久了就会出现战争?为什么国家昌盛了就会衰退,而不能持久?为什么战争之后可以让人们拥抱一时的和平?
提问的少,回答的更少,而拥有让人信服的答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结果的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有谁会问。
国家如是,团体如是,企业也如是,家庭,个人都如是,其实整个人类又何尝不是。
在历史走到的今天,科学蓬勃发展,拥有可以毁灭世界的国家也很有几位,其实,我们的科技还不够发达,如果发展到有比较多的人都可以控制世界的毁灭,我们可以设想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
当然,设想只是设想,现在的我们不必太在意,我们仍有时间可以放纵和胡闹。
 (话题目录:个人隐私,恐怖的合成,团体与企业的作业,人的归属等等)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之前的清醒,你清醒了,而唤不醒其他人,而被迫一同步入死亡,这是你的悲哀。鲁迅先生说过类似的话,不过他唤醒的是中国从沦亡走向独立和平;而我希望唤醒的是走出循环,步入持久。
 

国家与恐怖主义的消亡

只要有国家,只要有领导,就会有‘党争’,以争权逐利为目的,以留名于世为目的等等。而这些是由人的欲望本性所决定的,也是任何人或制度解决不了的,犯罪判刑或杀头,后继者仍如是,只要他是人,不能抛却自己,这种现象就不会改变,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这种现象或大或小的展示着。

思想,从自己出发,每个人自己走思想之道,从确定个人的生前死后的人生观开始,自己解决自己,是唯一的方法。

其实,不止是‘党争’,还包括其演变的恐怖与反恐怖,斗争与反斗争,以及所谓的战争与和平,尽是如此。

无论是谁当权都一样,只要你是人,不能自己解决自己的人,那你就有人的本性:欲望。如果你能解决自己,思想达到满欲高境界,则不欲,此者,人亦不聚,亦不会当权,汝之所为,也唯有尽无为之事,教化天下,以无欲为欲,净化、修正、发展灵魂以尚道。

纵观历史,圣人、名人、也包括不为生活困顿的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至极而否,要么困惑迷失,要么欲望膨胀变态,要么成为公认的‘成功’,要么成就思想。

人,是变化的,而变化的方向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论意识导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对生产力的如何运用,则是形成社会生产力合力大小的关键。对于一个团体如是,一个国家如是,整个人类亦如是!那么如何运用呢?相应的运用,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则取决于人们的意识认同及意识认同的意识导向。恐怖与反恐怖,战争与和平,相互合作与相互制约等,就是社会呈现于我们面前的结果。

人类意识导向的本质是:社会之风的导向,而社会大部分人的意识认同,则是当时社会之风。纵观历史,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确切的讲,社会的变迁是人类(大部分)意识认同发生变化的外在结果,而被认同的意识导向则是社会如何变化的关键与根本。

当意识认同与意识导向具体到一个人身上,则其行为特点与此人在其社会中的成败就可以有章可查,有据可依,有迹可寻。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是其意识认同的外在展示。当一个人的意识认同出现混沌,他会迷失、困惑、盲目或失去活力,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等,此时对其个人的意识导向的形成与建立,则是他选择如何人生的关键;当一个社会大部分人的意识认同出现混沌,是这个社会将发生变化的潜在根源,而此时对社会的意识导向的形成与建立,则是确定这个社会如何变化的关键与根本。在市场化的今天,意识认同与导向的市场,被逐步的开发、深入;同样,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证实与认可。心理专家、社会专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这个市场的启动者。…

期待着与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