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邮箱收到徐主任转发的邮件,类似这几天收到的许多的信件,令人倍感欣慰。再次向如此多关心我支持我的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信函内容如下:
岁月千年,华佗依旧
当扁鹊、当华佗远去之后,天下苍生对生之永恒的梦想,起死回生、妙手回春渴望的只剩下空茫的期待……
千年岁月,逝者如斯,尘埃落定。
千年后的我们,还能看见真正的华佗吗?
余子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放射肿瘤杂志》副主编、《实用肿瘤杂志》编委、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会员和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会员。
我们不知道,在今天,还有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为了使一名患儿治疗重复性更好,安排患儿在午饭后午睡时间接受治疗,就这样一个多月的治疗时间里,每天中午放弃午休,亲自为患儿进行放疗前准备,在膀胱内注入相同量的温盐水。孩子的一个亲吻,一声爷爷就是余教授最大的幸福。而这在余老半个世纪的悬壶济世行医生涯中仅仅是沧海一粟。
科学的高度发展,让我们在DNA的迷宫里穿梭,在仔细分辨碱基和嘌呤的系列的同时,忘记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的人的基本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单纯靠职业道德教育、偶像宣传难以填平医患之间的信任鸿沟。医学在今天不仅仅需要科学的发展,更需要承担起医患价值的重新构建的道义和责任,同时也彰显重建自身的价值。而余老正是这样以医者的仁心默默地扛起生命之重,从我做起,只要有病人,就是召唤。
通宵排队难,挂他的号更难,他告诉病人,以后找我,就到病房,没有挂号的麻烦,只要你们来了,我随时为你们看病。 余老半个世纪的行医生涯,昭示医者做人的诚恳和良心。他在国内首先肯定了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进一步放疗可取得和根治性手术相同的疗效,研究了乳腺癌根治术后辅助性放化疗的作用及两者综合的最佳方式,明确了乳腺癌术后复发放疗的最佳方案……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我们不知道老教授有多少个辛苦的夜晚,在忙碌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里,将对家人的关爱和眷恋深深地藏在心里,继续新的开始,只为心中遥远的梦,对事业的执着,对明天的预期,对生命的敬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放射治疗。
中国肿瘤放射治疗的的起步是怎样的步履艰难,从钴60、深部X线机开始,到今天的直线加速器;从皮肤上划大框架的固定照射到立体定向手术,适应肿瘤外形并调节剂量均匀的调强治疗(IMRT),再到由患者局部运动的图象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无数肿瘤学者为此由青丝到白发,呕心沥血,用一生默默无闻的奉献,换来今天的进步,其中的领路人余老,是怎样的艰辛,只有那无数深夜不眠的灯火可以见证,那无数康复的患者可以见证。有如余老感言:生命没有回头的路,我们今天的努力,除了个体超越自己,也是为生命,尽微薄之力以求众生的安康。
读放射治疗的历史,犹如在读一个高贵的灵魂,真是天地有际,高山仰止。
“医者仁术”,余老教导他的学生:古人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人要视患者为兄弟姐妹,爱医术,复爱世间人。虽然不能挽救所有的生命,但是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求众生的安康;让那些在病患中的生命减轻痛苦,在生命的路途上多一些安宁和幸福。天下所有的生命都有极限,但是医者对生命的关爱是永远没有极限。
也正从一些平凡的小事,映出一个高贵的灵魂。余教授的患者有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也有来自国内偏远的小山村,还经常会有小病号来找他。余子豪教授的办公桌里总会有一盒巧克力,那是他为小患者们准备的。当余教授说起:小孩子,怕穿白大褂的医生,有的甚至会吓得哇哇大哭,就先给他巧克力,先逗一会孩子,等孩子和他熟悉了,再开始看病。让我们听的人自惭形秽,繁忙的工作压力,谁都想简单完成诊疗,而他总是喜欢给自己找麻烦。可以用来形容余老的是“正德厚生、臻于至善”这样一句话,是个体对自我的最高要求,充盈着人对自身严格的责任意识。尊重、关爱、厚待一切生命体,兼及天下的济世情怀。这种种永不止息、创新超越的进取状态和对完美境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景仰。
在众多头衔中,余教授还是最喜欢别人叫他余大夫,是因为心怀众生。也在众多头衔中,我们喜欢叫他余老师,师者如父,是父亲般的景仰和爱戴。在我们的放射治疗领域,伴随着职业生涯的起步,有谁不是在余老这样的前辈的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成功。你白发苍苍,但仍精神抖擞地工作;你严厉中透着和蔼、诊疗时高超的技术,敏锐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的感动着我们这代放射治疗的后来人。为工作中那些那点点滴滴的,我们有过困惑,有过寝食不安的时候,而你的一个耐心的解释,一份详实的资料,是老一辈对后辈的真诚的呵护和指引。
前辈行医半世,鹤发童颜济沧海,让人在感动的同时渴望自我超越。老一辈学者的人生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我们新一代放射工作者人生的界碑,值得我们去模仿、去学习。我们虽然不可能象他们那样成功,但是我们可以象他们那样,为自己的职责,有一种忠诚和奉献。以入世的情怀做事,以出世的心地做人。
记得一个业界前辈有这样的话:“献给我们的患者,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不舍的希望是我们的动力;献给我们的先导者,他们的睿智和灵感赐于我们以灵感;献给我们的读者,他们将推动我们的事业进一步发展。”今天用来敬献给我们大家敬仰的余老。有这样的先辈在前面给我们铺路,作为来者,默默沉寂而艰辛、充满汗水和泪水的路,又有何惧?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更需要成千上万如他一样的后来者。